中秋節的四天連續假期中,相信家人團聚與共賞明月,是最大多數人的幸福。然而一些的生活奔忙與周遭現象的演變,不論是物價的波動增長、薪資停滯的結構性惡化,以及台灣定位與經濟前瞻,都很值得大夥兒在親情團聚之於,共同來做思考探究。
首先,就在今年暑期的前後,因為連續暴雨和颱風而造成多處淹水,中南部地區的農損慘重,因而導致許多葉菜、瓜果價錢的調漲;就連廣受好評的客家桐花祭和相伴隨的暑期國內旅遊,也在缺少桐花題材與業者普遍不看好之下,被迫取消觀光推廣的行銷活動,以免壞了遊客的興致。不僅如此,甚至是中秋應景的柚子供應,烤肉賞月必備的海產、食材等的價格,也創了新高價。而在薪資停滯的情況下,即使是民情習俗的禮尚往來,也因為經濟景氣的低迷,毒澱粉添加和過期食材的風波之下,而讓季節性的月餅需求萎縮,連帶引發業者必須要轉嫁成本的一波漲幅。
其次,最近的16年以來,台灣的平均名目薪資並沒有多大成長,根據主計處的受薪就業者的薪資調查,大約增加了四分之一;但如果再考量物價的累計變動後,平均受薪民眾的實質購買力幾乎是原地踏步。而若是改討論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實質購買力其實已經萎縮了三成,台灣經濟與年輕就業者的生活改善,隱然走入困境。
最後,由美、俄強權所主導的冷戰對抗,雖然在八十年代末順利結束;然而地緣政治下的歷史衝突,以及一連串的情勢誤判等發展,卻讓全球仍然處於外弛內張的恐慌中,像中東的茉莉花革命竟然淪落成為是對非武裝公民的就地屠殺。唯有持續以最大善意,來做出兩岸關係的改善,台海戰爭的不可測才能有重大的調整。
在過去的16年間,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的期間各一半;毫無疑問,朝野兩黨必須共同來承擔責任。若是兩黨再不回歸理性的政策討論,則對於購買力日益下滑的受薪階級,又該找誰來討公道呢?但就在現下,國內有部分政黨人士的政治操作與短線思考,卻讓台灣重新陷入「走向大陸vs.選擇對抗」的冷戰困境;這些個鋌而走險的想法,是既不負責,也背離國際事實太多。
誠然,在現實考量下,台灣人口趨向老化,產業結構與利益分配也早就趨於穩定,任何的對外開放與政策改變,對台灣的既得利益者來說,確實是利益不明、風險居多,不少人因而持反對意見來看待兩岸的經濟開放。然而包括美國、歐盟、韓國與日本,都非常關注台海經濟合作的大議題;像是在台理事會主席薄瑞光,即公開表示美國贊同,也樂見兩岸簽署服貿協議的未來效益。
在這一波反對服貿的聲浪中,多數屬於產業公會的性質。產業公會希望能為會員發聲,實屬必然;更何況服貿協議就算順利簽訂,雖然對六都等都會區都很有利,但是台中、台北雙城的潛在利得,則會明顯高於其他三都;而在其他縣市當中,服貿的簽定對於宜蘭、花蓮和台東較為有利,但是對嘉義、雲林和彰化則較為不利。
然而愛之,有時卻是適足以害之,茲舉台灣的印刷業為例。印刷業的勾串與「輪流得標」,是地方自治長期的痛,也經常有弊案的發生。雖然我國的文宣與卡片印製非常精美,但在招標過程中產生的分食惡意,最後則會連累產業沒有能力去招攬人才,就連基本的英文拼寫與校正能力都沒有。
建議政府邀集在大陸已經發達的台灣企業,共同成立台商輔導團一起拉拔、帶動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同時,部分產業也不該動不動就自認為是台灣的核心利益,更不能因著人口老化與利益結構化的關係,而忘卻為了台灣社會追求持續進步的初衷。試問:如果朝野不願意面對事實,繼續任由地方分食和家族經營,讓部分的產業被拖累之下,台灣整體經濟怎麼會有長足進步呢?而年輕人的就業與發展,又如何才能有希望呢?
準此觀之,台灣要進步、要走向國際化,除了積極拓展對外的經貿商務以外,政府更需要有新的思維,有義務找優秀企業主動來做些事情。正因為台灣內部的利益協調與重整很不容易,朝野兩黨才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主動促成包括服貿協議在內的進一步經濟互惠,好讓台灣經濟再度轉強,將全民共同失落的16年趕緊找回來。
(本文刊載於2013年9月22日中央日報星期專論)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