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日最大新聞除了馬王和解,就是民進黨倒閣,卻有一則與台灣經濟關係密切的重要新聞被忽略了。前一日歐洲議會於法國史特拉斯堡全會中,表決通過「台歐盟經貿關係」決議案,呼籲歐盟執委會啟動與台灣的「投資保障及市場進入協議」談判,深化雙邊經貿關係。
這項協議如能達成將具雙重意義。在經濟上,歐盟是台灣第4大貿易夥伴與最大外資來源,雙方經濟結構互補,加強經貿關係可達互惠雙贏。在政治上,這會是未來推動雙邊簽署全面經濟合作協定(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的關鍵基礎,更是台灣推動全球FTA布局重要一環。
其實台灣對歐盟外交工作遠比他國困難。因為歐盟是小型聯合國,涵蓋28成員國,各國彼此意見經常不同,整合上非常困難。歐洲議會尤其複雜,它是全球唯一跨國界民主機制,議員由各國人民直接選出,目前766位議員分屬8個黨團,開會時光是議場翻譯頻道就備有28軌。因此台灣取得多數歐洲議員支持,讓歐洲議會成功通過決議,這項外交成就很不簡單。
不過這只是好的開始,距離最後簽成台歐FTA,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去年底受邀正式訪問歐盟執委會與歐洲議會,曾就此議題與相關官員及數位歐洲議員交換意見。他們提出兩點考慮,首先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因素,擔心北京可能帶來政治干擾。其次是雙邊關係的經濟因素,由於台歐目前貿易量有限,在歐盟對外FTA策略排序,自然排在後面。
事實上歐盟近年來極力開展對外FTA布局。目前與新加坡、秘魯、南韓等37國完成談判或已簽署FTA,與日本、美國、東協、北非、加拿大、印度與馬來西亞等國的FTA正在進行或即將開始。不過歐盟與中國大陸的FTA卻遲遲無法展開,主因在於郎雖有情、妹卻無意。
歐盟是大陸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大陸對歐享有龐大貿易順差,雙方如能簽訂FTA,將讓大陸對歐出口獲利更多。尤其近年美國在亞太地區推廣TPP經濟戰略,讓大陸備感威脅,因此極力尋求從歐盟突破封鎖。不過大陸數度向歐盟執委會提出締約期待,都沒能獲得正面回應。
今年5月大陸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赴瑞士簽署兩國FTA(右圖,新華社),這是大陸在歐陸國家中所簽下第1個FTA,具有指標意義。當天李克強特別投書瑞士媒體,強調「大陸將擁抱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堅拒貿易與投資保護主義。」此語不無向歐盟喊話意味存在。
然而歐盟、大陸貿易摩擦日趨嚴重,年中歐盟對大陸太陽能面板與電信設備業者進行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就是一例。就算忽略雙方在人權、智慧財產權與武器禁運問題上的迥異立場,歐盟各成員國對大陸都有各自不同國家利益,彼此難以整合出一致貿易立場,因此歐盟反而不急著與大陸簽署FTA。
不過近日大陸外交部對歐洲議會通過加強台歐經貿關係的決議表示反對,此舉不僅顯得小家子氣,對大陸企業更是沒有好處。畢竟台灣推廣對外經貿關係,未必會挑戰大陸的政治禁忌,北京不需如此緊張。更何況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大勢所趨,台灣在簽署FTA上已落後主要競爭對手南韓許多,政府與國人都有強烈急迫感,如果北京在此處處唱反調,過去5年兩岸所累積善意,恐怕三兩下就要耗盡。
其實大陸應該換個角度來想,既然大陸與歐盟的FTA由於難度過高而遙遙無期,兩岸又已簽署ECFA與服貿協議,為何不放手讓台歐FTA走在前頭,屆時大陸企業就可透過投資台灣,而取得對歐出口更加優惠條件,就讓兩岸聯手一起賺歐洲人的錢有什麼不好?(作者為國民黨前發言人)
【1021021本文刊於中國時報A13版】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