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債券市場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在主管機關的努力耕耘下,曾於2000年時達高峰。唯長久以來的供需失衡結構問題逐漸發酵,加上利率長期處於低檔,成為債券市場的發展阻力;尤其是公債市場自2005年達頂峰後每下愈況,成交量不足、參與者高度集中、交易標的有限,最終導致市場失靈,債券專業人員亦無熱絡的舞台可供發揮、徒使台灣債券市場難以壯大及國際化。因此,發行寶島債有助於債券市場的活絡、強化其國際
競爭力,對台灣資本市場國際化有許多正面意義及效益。
進一步言之,寶島債與香港所發行的點心債(Dim-Sum Bonds)類似,即是國內外企業在台灣發行、交易,並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國內的寶島債最早由中國信託銀行推出,發行面額為人民幣10億元、發行期限3年、票面利率2.9%,並於櫃買中心掛牌交易;截至目前,已有五檔完成定價,總發行金額共計39億人民幣;此外,金管會目前開放發行寶島債的四家陸企(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及農業銀行)均是體質良好、國際信用評級高、並且有海外發行人民幣經驗的銀行,發行金額為67億,二造相加不過106億元,其實規模並不大。但此項開放卻遭在野人士強力抨擊,咸認為這開放舉措將使台灣成為中國金融泡沫下的犧牲者、並會造成資金流向中國、打擊台灣企業、甚至會掏空台灣云云,筆者以為這些疑慮看來過度泛政治化、反而不利於台灣資本市場的發展。
平情而論,金管會對已按「簡化程序」及「分級管理」原則進行處理,目前僅針對專業投資機構開放,散戶尚無法購買。一方面,專業投資機構本就可投資陸企於海外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如香港的點心債。另一方面,專業投資機構具有豐富的全球投資經驗及風險評估及控管能力,對於債信風險較能掌握,實不足太過擔心。再一方面,這項開放措施反而可免除保險公司及投信基金必須繞道至境外投資人民幣商品的不便。
不諱言,
兩岸交流日益頻繁、金融合作更是如火如荼展開,前年八月簽署「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後,國銀外匯指定銀行(DBU)在去年二月初核准開辦人民幣存款業務至今已累積超過1500億元。其他如,人民幣保單、人民幣ETF、人民幣債券基金以及人民幣債券(寶島債)也陸續推出,但市場規模仍不算大。坦然言,大陸地方債務及影子銀行問題嚴重,加上房市泡沫疑慮,的確令投資人憂心,但金管會對體質良好陸企發行的寶島債僅100億人民幣的上限,其實占大陸銀行總負債132兆的比率可說是微乎其微,一旦發生泡沫風險,只要適度做好風險控管,實勿庸過度憂心。
另一方面,人民幣在2012年的累計升值幅度接近百分之三,相較於新興市場的高波動性,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伴隨人民幣國際化腳步,人民幣未來升值機率相當高,人民幣資產也早被國際視為資金的避風港。換言之,若能搶搭人民幣升值列車,投資寶島債應是不錯的選擇。又國內目前的人民幣回流模式除了銀行轉存人民幣業務外,陸資企業來台發行寶島債券,不僅可擴大寶島債發行規模、活絡債券市場外,亦可讓人民幣資金的回流又多了一條管道,可謂一兼二顧。
嚴格說來,人民幣定存就是一種外幣定存、寶島債就是外幣計價債券、人民幣保單就是外幣計價保單。在資本市場自由化、國際化的浪潮中、應以開放的態度,審慎的管理為之。筆者以為,未來可朝香港開放模式來推動寶島債,一則可讓國內證券商參與人民幣債券承銷業務,增加金融產業辦理人民幣業務及金融工具之經驗及競爭力,同時可培植國內人民幣金融業務專才,讓台灣的債券市場更加活絡、健全,並加速國際化腳步;再者可藉此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應是利多於弊;若流於泛政治化,將會加速台灣的邊緣化危機。
(本文刊載於2014年1月24日工商時報)
(本文僅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