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於去年11月17日啟動後,初期效果並不明顯,但後來在大陸當局的有意操控下,牛氣衝天,簡直是一發不可收拾;成交量不僅屢創新高,1天的成交量約當於台股1至2個月的累積交易量。
前陣子,大陸資金南下,也炒熱港股,讓港股市值一度躍居全球第一;而台股卻在此消彼長下暗然憔悴;就在台股陷入箱形整理之際,大陸國台辦副主任李亞飛於日前來台訪問時,拋出中國證監會正積極研究「台滬通」議題,而台股接連數日在「台滬通」題材發酵下,外資及法人強力買超,讓「台滬通」未演先「瘋」動。台股價量齊揚,本周一盤中指數最高為10002.58點,不僅重現萬點關卡,也成為
馬英九任內的政績之一。
持平而論,「台滬通」題材讓股民對台股寄予厚望,也可讓金管會加速相關的金融法規鬆綁,有助於資本市場國際化,提升國際
競爭力。但此政策要在短期內實現,似乎是不可能。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金管會目前所規畫的「台星通」將於7月1日啟動,「台日通」將於下半年實施;前者是雙方證交所各設立子公司(
台灣將設國際通公司),再透子公司與對方股票市場下單;後者是以雙邊的ETF指數連結,如以在台掛牌的日股ETF連接東證股價指數。至於「台滬通」以何方式通,尚未有藍圖。
二、現行法令對
兩岸金流仍有諸多規範,包括陸資來台參股須經投審會核准、每人每次兌換人民幣上限為兩萬元等,也是一大限制。此外,開放大陸人民來台投資台股仍無進展;未來,資本流動控管要如何設定才不會有安全疑慮,亦須研究。
三、即使「台滬通」可行,後台作業的整合也需要時間建構及模擬,非一蹴可幾。
四、兩岸政治上的疑慮及不確定性,還有《
服貿協議》未通過仍是極大阻礙。大陸證監會早於2013年兩岸「金證會」時就表示,願意提供給台灣1000億元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但因《服貿協議》至今仍卡關;而歐洲的英國、德國、亞洲的南韓均已獲得人民幣500億至1000億不等的RQFII額度,進而讓台灣證券業西進遠遠落後,殊為可惜。因為證券業赴陸投資、設立全牌照公司均涉及市場准入問題,必須服貿通過才可。
據統計,台灣金融帳已連續18季出現淨流出、累積金額達新台幣5.6兆元,若加上「滬港通」的磁吸效應;台股成交量失血情況將益形嚴重。為拯救台股,金管會陸續提出振興股市四箭,但卻無法收到預期效果;管見以為,除了重新檢討證券交易稅制及所得稅外,兩岸應及早就「台滬通」進一步規畫及協商談判,早日促其實現。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目前尚未展開相關議題研究,兩岸資本市場互通牽涉部會較多,且技術層面比較複雜,需要進一步研究。筆者以為,「台滬通」的規畫可以「滬港通」實施經驗作為借鏡。有人擔心「台滬通」實施後資金會被吸走,其實以台股的低本益(目前MSCI台灣指數本益比只有12.7倍,比長期平均值14.1倍還折價10%)、良好的公司體質及公司治理,加上企業盈餘預估持續成長。相較之下,上證參考指數的本益比目前已高達16.5倍,台股應極具吸引力才是;換言之,在「台滬通」實施後,只要資金控管得宜,應可達雙向交流、互利共榮之效益。
(本文轉載於104年5月1日旺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