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14年12月23日,中國大陸經濟參考報與全中國10家新聞單位和機構,同時邀請經濟學家聯合評選,同時選出2014年國內十大經濟新聞和國際十大經濟新聞。此一由經濟參考報主辦的評選活動,自1995年首次舉辦以來,至今已連續舉辦二十屆,是瞭解大陸政經局勢變動最簡單且相對便捷的一種方法。
台灣為世界經濟的一環,同時也是貿易依存度很高的國家,早期,台灣的進出口集中在日本與
美國,現在則轉移到中國大陸,而
兩岸的經貿關係,也隨著政治與經濟的改革開放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因此,如固守並保有大陸的經濟市場,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經濟資源,人民也有其獨特的生活模式,但同時也必須受到世界政經情勢變動的影響,特別是
兩岸關係是一條走不回去的路,為了國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也為了追求人民最大的福祉,不論是政府部門或企業單位,都應該瞭解中國大陸的政經環境變動趨勢;因此,對於最近一年中,有關中國大陸的十大財經內容,更應進一步瞭解其變化的模式,並提出因應或解決的方法。
二.中國大陸十大財經新聞
本文根據經濟參考報所評選出來的國內十大經濟新聞(按新聞發生時間順序排列),分別說明如下述:
1、京津冀一體化,打造首都經濟圈
2014年2月,中國大陸國家主席
習近平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之路。翌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一步宣示,宜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
京津冀一體化是由京津唐工業基地的概念發展而來,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莊、邯鄲、邢臺、衡水、滄州、秦皇島、廊坊、張家口和承德,其範圍包括京津和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80多個縣(市)。國土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1億人。中國大陸把京津冀協同發展列為國家戰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國的增長點,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則在利用交通先行的優勢,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總結中國大陸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一體化,打造首都經濟圈,應包含下列的幾個重點,即:
(1).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
(2).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
(3).探索完善城市群佈局和形態;
(4).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範和樣板的需要;
(5).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
(6).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
(7).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
(8).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
(9).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
(10).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之原則。
2、國務院推動戶籍改革,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
中國大陸的戶籍制度是中國公民實施以戶為單位的人口管理制度,戶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的人口管理方針制定與實施,主要是建立於此項戶籍制度。
中國戶籍制度是根據地域和家庭成員關係,將戶籍屬性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這種做法在大陸建國初期有其歷史背景因素,亦獲得有效管理,但隨著城鄉交流的日益廣泛,該制度的內容與實施已引起廣泛的爭議,主要因城鄉戶籍的差異,造成居民之間有超過60種的社會福利之差別待遇。
1978年,中國大陸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主張,此一改革開放的決策扭轉了中國大陸自1949年後逐漸對外封閉的情況,使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的進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曾發生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人口流動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活力。然而,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一些人「紮根城市卻不是城裏的人」,或是「住在城市卻難享有城裏的福利」,種種矛盾造成社會的不公平待遇,故必須對現行戶籍制度加以改革。
為公平解決福利差異之問題,中國大陸曾進行過多次戶籍改革,目的在消除此種差別待遇的矛盾現象。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公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剔除了中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在戶籍改革中,主要是要讓1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使其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上的平等權利;因此,新的戶籍制度改革,確立了在全國實施差異化落戶的政策原則,從整體上構建起新型戶籍制度,其影響範圍甚大。主要因戶政改革可以回應社會期待,順應國家發展,同時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從教育、就業、醫療到養老、土地、住房,戶籍制度改革與一系列制度密切相連,合理引導人口分佈,同時也合理規劃城鎮佈局,戶籍制度改革與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息息相關;戶籍制度改革事關社會公平正義,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戶籍制度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兼顧的因素很多,統籌推進的難度很大。特別是人口眾多、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因此,在改革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大中小城市及建制鎮等規模的差異,東中西部地區的不同,同時考慮人口規模、綜合承載能力的不同情況,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擴大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同時也必須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大陸的基本國情,同時符合城鎮化客觀規律的戶籍管理的模式。
3、中國積極反壟斷
2014年7月,中國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確認高通(Qualcomm)壟斷的事實,主要因高通存在許可費率過高問題,高通在寬頻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或稱為寬頻碼WCDMA、線數據通訊技術標準(Long Term Evolution,LTE)等標準中的專利份額已下降,卻依然延續CDMA的標準進行收費。但中國發改委對美國高通罰款不是主要目的,目的是恢復這個領域的競爭秩序。.
中國IT企業在4G標準制定中取得很多核心專利,主流業界對專利許可費的共識是累計不超過產品售價的10%,但高通一家就達到5%。國家發展改革委以「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為名,已對美國交互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和高通發起反壟斷調查,主要因2013年,中國手機企業利潤均值不足0.5%,而高通所持有專利只是眾多手機專利中的一部分,顯然有失公平。另外,2013年,高通晶片和許可費收入總計243億美元,其中,將近一半來自中國,許可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30%,但利潤占比達到70%,為晶片業務的兩倍。
4、阿里巴巴在美成功上市,市值超越亞馬遜億貝總和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成功在美國轟動上市,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在紐約証劵交易所上市,因為投資者的預期心理,因而創下美國IPO融資紀錄,同時也給國際投資者帶來分享中國
經濟成長的機遇。此次阿里巴巴上市的招股價區間由最初的60至66美元,提高最终在68美元的上限定價,融資218億美元,但其股票當天開盤價為92.7美元,較發行價大漲36.32%。
1999年,阿里巴巴創立,其最主要股東為日本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目前旗下的淘寶網、天貓、聚划算等交易平臺的網絡成交額,約占中國在線購物規模的80%。阿里巴巴成功在美轟動上市,除了創業者馬雲的功績之外,對於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甚大,亦可再一次呈現中國國力的上升,同時也改變外國一般人對中國的態度。而阿里巴巴上市后,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如下述:
(1).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成為中國大陸富豪榜首;
(2).杭州百萬富豪引發新一輪互聯網創業潮;
(3).加快傳統零售企業的電商化進程;
(4).對投資行業帶來衝擊;
(5).衝擊中國的証券市場,造成知名企業都選擇了在海外資本市場上市;
(6).阿里巴巴上市或扭轉中國科技業的山寨形象;
(7).阿里巴巴幾乎就代表了中國的網絡銷售;
(8).阿里巴巴的高利潤為主要誘因(收入是90億,但淨利潤達50億);
(9).阿里巴巴在大陸電子商務市場的占有率大幅領先對手;
(10).阿里巴巴的成功帶動中國網路公司的崛起。
5、國務院首次發文全面規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
2014年10月,國務院對外發佈《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這是國務院首次發文全面規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也意味著中國大陸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基本上已經建立了完整制度的框架。《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所含括的內容主要包括:
(1).如何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
(2).如何控制地方舉債規模;
(3).如何防範地方債務風險;
(4).如何完善配套制度;
(5).如何妥善處理存量債務和;
(6).如何在建項目後續融資等多方面做出部署。
在基本原則中明確規定,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融資許可權,加快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同時,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在加強債務管理的具體內容上,新規則也凸顯「全面性」,並非僅僅強調如何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行為,而是圍繞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作出規定。另外,國務院地方債管理新規定在多處實現了與新預算法的對接,如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限額管理,將所有債務納入預算管理,並限定債務用途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等。
6、「
一帶一路」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絲綢之路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一帶一路」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目前中國大陸對外投資處於增長態勢,十年以後可能會出現十倍、十五倍,甚至二十倍的增長率。未來十年,中國的對外投資規模可能會達到兩萬億美元。而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西部地區將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亦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末梢將轉換成新的起點。
西部地方對於一帶一路的認知不能只停留在茶葉、瓷器和絲綢的層面,必須著重於企業的轉型升級,要讓西部地區與「一帶一路」真正實現對接,此一戰略既是對歷史的傳承,也是文明相互借鑒的通道。因此,「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不僅是為了中國的發展,也是為了全球的和平與發展。
7、滬港通開啟中國資本市場新時代
2007年8月,中國政府規劃「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市場試點方案」,擬在天津市推出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港股的措施,即「港股直通車」,但由於客觀條件尚不成熟而中止。2011年後,多次傳出中國可能推出QDII2(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試點,准許境內個人投資者直接購買境外股票、債券等等金融資產,但一直未能定案。
2014年4月10日,中國國務院著重推動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促進中國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同日,中國證監會正式批覆滬港開展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簡稱「滬港通」,其計劃總額度為5500億元人民幣,參與港股通個人投資者資金帳戶餘額應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港股通正式啟動需6個月準備時間。
2014年11月17日,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Shanghai-Hong Kong Stock Connect),也就是滬港通全面開通,這是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及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建立技術連接,使中國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可以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者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滬港通順利開通,意謂著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其本身也成為2014年度全球範圍內的一件大事。因為這是中國經濟最重要主體的資本市場與世界的聯通,是中國經濟繼加入WTO後更深程度的對外開放,對促進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其對推動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影響包括:
(1).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
(2).深化滬港通機制,逐步實現在上市公司監管、機構監管、市場監察和稽查等。
(3).借助市場活躍的契機,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並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4).進一步加強H股上市機制,實現兩地市場的合作。
8中國人民銀行兩年來首次降息
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曾分別在2012年與2014年降息,代表政府以金融手段促進經濟發展的策略。
201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自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此次利率調整仍屬於中性操作,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決定,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化並合併。
這是繼2012年7月後,兩年來央行首次降息。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是要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下降,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準,緩解企業融資成本偏高的問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中國大陸經濟運作仍保持在合理區間,物價漲幅總體呈回落態勢,央行根據經濟基本面的運作態勢,靈活運用利率工具進行微調,保持適當的實際利率水準,這也是提高穩健貨幣政策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9、《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公佈金融市場化改革提速
2014年11月30日,國務院公佈了《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根據這一徵求意見稿,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2014年以來,銀監會先後批准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和天津金城銀行等五家民營銀行的籌建申請。此外,為提高貨幣調控效果,增強對貨幣市場利率的調控效力及靈活性,央行採取了許多新的貨幣政策工具。
受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不確定性增強,以及各種影響流動性的因素波動較大影響,近年來,中國大陸銀行體系短期流動性供求的波動性加大,尤其是當多個因素相互疊加,或市場預期發生變化時,有可能出現市場短期資金供求缺口難以通過貨幣市場融資及時解決的情形,不僅加大了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難度,而且不利於中央銀行調節流動性總量。
為提高貨幣調控效果,有效防範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增強對貨幣市場利率的調控效力,最近兩年中,中國人民銀行採取了很多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如SLF、PSL、MLF、SLO等(註一),且成效具體彰顯。
10、A股單日成交突破萬億元,創全球股市單日成交新高
一般而言,A股也稱為人民幣普通股票,是指那些在中國大陸註冊,並在中國大陸上市的普通股票,同時是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A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記帳,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限制(10%),特別處理股(Special Treatment, ST)的股票則5%,參與投資者均為中國大陸機構或個人。
2014年12月5日,A股盤中突現寬幅震蕩,當日A股以10741億元的成交總量,滬深兩市分別成交6392億元和4349億元,總量高達10741億元,創下了全球股市的單日成交新高紀錄。在11月24日至12月5日的10天中,滬深股指累計漲幅分別達到18.13%和20.82%。
經由前述的分析說明,可將2014年中國大陸10大財經新聞,匯總並節錄如下,即:
(1)、京津冀一體化打造首都經濟圈;
(2)、國務院推進戶籍改革,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
(3)、中國刮起反壟斷風暴;
(4)、阿裏巴巴在美成功上市,市值超越亞馬遜伊貝總和;
(5)、國務院首次發文全面規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
(6)、「一帶一路」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7)、滬港通開啟中國資本市場新時代;
(8)、央行兩年多來首次降息;
(9)、《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公佈,金融市場化改革提速;
(10)、A股單日成交突破萬億元,創全球股市單日成交新高。
三.結論
1987年(民國76年)7月14日,蔣經國正式宣布台灣於次日(7月15日)零時起解嚴。爾後,海峽兩岸之間的關係人愈密切,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也日愈頻繁,由於台灣為島型經濟,且目前的貿易市場又以大陸為主,因此,瞭解中國大陸政經結構的改變十分重要。
2014年,在經由中國大陸相關單位所推選的十大財經新聞中,其不僅對中國大陸本身的經濟發展十分重要,而且直接或間接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如京津冀一體化打造首都經濟圈;「一帶一路」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公佈,金融市場化改革提速等;其政策意義及施行模式,均直接或問接對國內的經濟發生影響。
台灣是一個小型經濟體的國家,其雖具有高素質的人力,也保有中國傳統的美德,然而,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濟社會中,為了國家的生存以及保有長治久安的思維,對於國際經濟情勢的變動固然要有所瞭解,對於海峽兩岸的經貿環境變化更要有所警惕。
總之,對於中國大陸十大財經事件的說明及其後續之發展,不論是政府部門或企業單位都必須積極因應,並進一步去深入研究並瞭解。
註釋
註一:有關中國人民銀行採取的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如SLF、PSL、MLF、SLO等,其相關內容說明如下述。
1. 抵押補充貸款(SLF)
SLF是指抵押補充貸款(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 SLF);2013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制度,這是中國人民銀行正常的流動性供給管道,主要功能是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借貸對象主要為政策性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借貸期限為1-3個月。利率水準根據貨幣政策調控,以及引導市場利率的需要等綜合確定。常備借貸便利以抵押方式發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因此,SLF的主要特點有三,即:
(1).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申請常備借貸便利;
(2).常備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一對一”交易,針對性強;
(3).常備借貸便利的交易對手覆蓋面廣,通常覆蓋存款金融機構。
2. 抵押補充貸款(PSL)
PSL是指抵押補充貸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PSL),它是中國大陸央行一種新的儲備政策工具,基本上其具備兩種義涵,一是量的層面,是基礎貨幣投放的新管道;二是價的層面,通過商業銀行抵押資產從央行獲得融資的利率,引導中期利率。
PSL和再貸款非常類似,再貸款是一種無抵押的信用貸款,不過市場往往將再貸款賦予某種金融穩定含義,即一家機構出了問題才會被投放再貸款。出於各種原因,央行可能是將再貸款工具升級為PSL,未來PSL有可能取代再貸款工具,但再貸款依然在央行的主要政策工具。
在中國大陸的金融市場中,有很多信用投放,如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支出類的信貸投放等,這些投放政策往往都具有一定程度擔保,但獲利能力相對較差的特點,如果商業銀行基於市場利率水準自主定價,或完全商業定價,對信貸較高的定價將不能滿足這類信貸需求。
大陸央行利用PSL引導中期政策利率水準,主要是為了直接為商業銀行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資金,引導投入到這些領域,這也可以達到降低部分社會融資成本的作用。
3.中期借貸便利(MLF)
在中期借貸便利的新型金融工具中,M是指中期(Mid-term),而MLF則是指中期借貸便利(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MLF),一般的期限是3個月,臨近到期可能會重新約定利率並展期。各行可以通過質押利率債和信用債獲取借貸便利工具的投放。MLF要求各行投放三農和小微貸款。目前,央行放水是希望推動貸款回升,並傾向於對三農和小微貸款。
大體而言,MLF的特性類似於SLF(常備借貸便利),都是讓商業銀行提交一部分的金融資產作為抵押,並且給這個商業銀行的發放貸款。其主要區別是MLF借款的期限要比短期的要稍微長一些,這次三個月,而且臨近到期時,可能會重新約定的一個利率,就是說獲得MLF這個商業銀行可以從央行那裏獲得一筆借款,期限是3個月,利率是央行規定的利率,獲得的這個借款之後,商業銀行就有資金進駐,也可以拿這筆錢去發放貸款了,而且三個月到期之後,商業銀行還可以根據新的利率來獲得同樣額度的貸款。
MLF的目的是刺激商業銀行向特定的行業和產業發放貸款。在通常情況下,商業銀行是通過借用短期的資金來發放長期的貸款,也就是所謂的借短放長,短期的資金到期之後,商業銀行就得重新的借用資金,所以為了維持一筆期限比較長的貸款,商業銀行需要頻繁借用短期的資金,這存在一定的短期利率風險和成本。
由於MLF它的的期限比較長,所以商業銀行如果它用MLF得到這個資金來發放貸款,就不需要那麼頻繁借短放長了,就可以比較放心發放長期的貸款。所以通過MLF的操作,央行它的目標就是鼓勵商業銀行繼續發放貸款,並且對貸款發放的對象有一定的要求,就是給三農企業(指農業、農村、農民)、小微企業發放,用以啟動經濟中的動力,並改善經營狀況。
一般而言,由SLF向MLF轉變,意謂著大陸央行貨幣政策正從數量型逐漸轉向為價格型。
4.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
SLO是指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SLO),其操作模式與央行的回購政策或操作有關。回購操作又分成正回購和逆回購兩種,前者是指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賣出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買回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正回購為央行從市場收回流動性的操作,正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操作。後者即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逆回購為央行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從市場收回流動性的操作。亦即逆回購就是央行主動借錢給銀行;正回購則是央行把錢從銀行那裏抽走。
瞭解逆回購後,便可進一步推知SLO就是超短期的逆回購,這是大陸央行於2014年1月引入的新工具。對於SLO,央行以7天期以內短期回購為主,遇節假日可適當延長操作期限,採用市場化利率招標方式開展操作。人民銀行根據貨幣調控需要,綜合考慮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狀況、貨幣市場利率水準等多種因素,靈活決定該工具的操作時機、操作規模,以及期限品種等。該工具原則上在公開市場常規操作的間歇期使用。
參考文獻
謝明瑞(2013),回不去的兩岸關係,國家政策基金會。
謝明瑞(2014),2013年中國大陸10大財經新聞剖析,國家政策基金會。
謝明瑞(2015),2014年台灣10大財經新聞,國家政策基金會。
人大經濟論壇(2014),金融學(理論版)版,出處參考: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04891&page=1
人民網(2014),2014年國際10大財經新聞。
Google、Yahoo網站。
※本文為本人於2015年4月,連續四週接受教育電台全國聯播網訪問的文稿(訪問者為名主持人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