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甫卸任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施俊吉表示:「他希望解除台灣金融業對外發展的限制」,施主委卸任後的一席話真是道出了台灣金融業者的心聲。民進黨政府對台灣金融業國際化及赴大陸投資設置分支機構的限制,傷害了台灣金融業未來生存發展空間。
眾所周知,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金融業要持續發展,邁向國際已是必走的道路,尤其是二○○二年一月一日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已經對外開放國內金融業市場,使得台灣金融業面臨全球大型金融業的強力競爭。目前在台灣的外國銀行有三十四家、人壽保險公司九家、產物保險公司八家、證券公司二十家。台灣金融業在台灣境內已經受到外國同業的激烈競爭,未來勢必要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競爭力,才能與國際金融機構競爭。
然而,單靠國內的金融服務市場,無法使台灣金融業更進一步擴大規模。例如,截至二○○六年十二月止,台灣主要金融機構存放款差額五兆八千多億元,存放比約為77.58%,這數字顯示台灣資金供過於求,台灣金融業在台灣缺少優質的放款對象,尤其是企業金融因經濟成長緩慢而受限,消費金融則因卡債問題嚴重而難以擴充,使得台灣金融業經營已經面臨壓力,遑論再進一步擴大規模。面對這種狀況,民進黨政府欲採取合併金融機構的方式來擴大台灣金融業規模,但是卻成效不彰。我們認為,台灣金融業必須走向國際,將台灣金融業所能爭取的金融大餅擴大,台灣金融業才有發展,而不是在台灣這塊固定的大餅上去在重新分配。目前衡諸國際金融發展情勢,台灣金融業前進大陸金融服務市場是國際化及擴大規模的重要一環。
多年來大陸經濟維持高度成長,企業金融需求隨之而來,而人民所得提高後,消費金融亦有需求,且台商在大陸投資七萬多個項目,也需要相關的金融服務,所以大陸金融服務市場是台灣金融業擴大規模的最佳場所。尤其是二○○六底大陸依入世承諾,已經逐漸開放外資銀行並承作人民幣業務,台灣金融業若再不進入大陸市場,會喪失先佔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
目前根據大陸商務部的資料顯示,外商在大陸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即高達一百餘億美元,著名外商金融機構搶先入股大陸金融機構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美國花旗入股廣東發展銀行;瑞士銀入股北京證券;香港已有六家銀行在大陸成立分行、四家證券期貨業及三家保險業設立營業據點,並有四家外商銀行借道香港赴大陸設立分行。而台灣金融業比外商在大陸具語言、文化等先天優勢條件,也比目前大陸金融業具更多的內部控管、風險管理及國際業務經驗,在大陸市場有相當大的優勢。倘若台灣金融業仍因政府相關法令問題而被排拒在大陸市場之外,那在其他外商紛紛進駐大陸之後,完成部署之後,台灣金融業原本的優勢不再,因此,台灣金融業者莫不憂心忡忡,紛紛呼籲政府開放台灣金融業赴大陸設立分支機構。
我們誠摯呼籲政府,回應台灣金融業者呼籲,開放其赴大陸投資佈局,攫取大陸金融服務市場的巨大商機。讓台灣金融業能透過大陸的金融市場來擴大規模,與其他國家金融業一較長短,這才是台灣金融業自由化的真諦。民進黨政府若是仍以意識型態作為藉口,不准台灣金融業赴大陸設置分支機構,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在其他國家的壓力下,開放外商金融機構在台設立據點,使台灣金融業面對外商的強烈競爭,在這種狀況之下,台灣金融業的春天恐怕永遠不會到來。
(本文刊載於96.01.30 中央日報網路報,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