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0年
總統大選,整體競爭格局關係到各陣營候選人的戰略布局;台北市長
柯文哲是否以無黨籍身份參選2020年總統選舉,肯定牽動國、民兩黨在2020大選的競爭格局。倘若柯文哲參選,整體競爭格局就會呈現「三強鼎立」的態勢;倘若柯文哲不參選,就會回歸到傳統藍綠對決的態勢。而就政治觀察的敏感度推論,柯文哲參選2020大選的機率,遠大於不選的機率;因此,2020年總統選舉形成「三強鼎立」競爭格局的機率頗高。
雖然2020年總統選舉是否與立委選舉合併舉行存在不確定性,但競爭格局的假設,才是攸關各陣營戰略布局的關鍵。在當前「討厭
民進黨」的強烈氛圍之下,倘若競爭格局係國、民兩黨候選人對決,民進黨候選人無論是
蔡英文競選連任,抑或改由
賴清德出征,恐怕都處於劣勢;在此態勢下,
國民黨內的總統初選競爭態勢,就會如同民進黨在南部執政縣市長的提名初選,肯定會格外激烈,因為有很大的機率在贏得初選後,就能順利問鼎總統大位。
只是,倘若競爭格局係加入柯文哲而形成「三強鼎立」,國、民兩黨總統候選人的勝算,恐怕就會出現變數。柯文哲挾著在40歲以下年齡層的高民意支持度,等於先站穩三成的基本盤,剩下的7成,則由國、民兩黨候選人及柯文哲等三方分食。換言之,三強鼎立競爭格局下,最終獲勝的一方得票率約落在35%~40%之間,第二名則會落在30%~35%之間,最後一名可能只有獲得25%~30%的得票率。
若以三方的政治光譜而論,柯文哲等於站在國、民兩黨候選人的中間位置,除了其本身具備囊括多數年輕選票的能力,亦有搜刮藍營及綠營選票的能力。從台北市長選舉的經驗而論,只要柯文哲站穩中間位置,無論是國民黨的丁守中或是民進黨的姚文智採取何種攻擊,對於柯文哲的殺傷力並無顯著影響;唯二兩次柯文哲出現選票流失危機,都是柯文哲自亂陣腳所造成,第一次是為
兩岸一家親道歉,第二次是小野事件。因此,柯文哲透過台北市長選舉這兩次有意或無意的測試經驗得知,日後柯文哲若欲參與總統大選,不能再犯這種錯誤。
倘若三強鼎立競爭格局確立,當柯文哲站穩國、民兩黨候選人之間的中間位置,加上不重蹈台北市長選舉的錯誤,柯文哲的得票率,恐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換言之,國、民兩黨候選人若要勝選,一定要超過柯文哲的得票率,但要如何超過:第一,削弱柯文哲囊括藍綠陣營選票的能力;第二,改變柯文哲的中間位置,迫使柯文哲從中間向藍或綠的一方移動。由於柯文哲在台北市長選戰中已經過兩次的測試,柯陣營深知只要從中間往藍綠兩邊移動,都會順了姑意逆嫂意,吃力不討好;故上述第二點,除非柯文哲再次自亂陣腳,否則並不容易達成;故比較具操作性的是上述第一點。
若以兩岸政策立場而論,國民黨候選人主張「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民進黨候選人主張「
台灣主體意識,台灣價值」。換言之,國民黨號召的是爭取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經濟選民支持;民進黨則是號召爭取不認同「九二共識,一中共表」的本土意識選民支持;柯文哲則是選擇淡化兩岸政治爭議,走一條藍綠選民或許無法認同,但卻可以默許的模糊空間。
因此,若柯文哲參選2020年大選,國、民兩黨候選人陣營,為削弱柯文哲游移藍綠兩邊,囊括藍綠選票的能力,一定會要求柯文哲清楚說明「是否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清楚說明「台灣價值」為何?柯所提「兩岸一家親」的實際立場,是支持兩岸統一?或是支持「一邊一國」?等等許多問題,逼柯文哲現出原形。
不過,倘若柯文哲能夠在包括兩岸、核能等敏感問題,持續站穩中間位置,不受藍綠雙方攻擊所影響;且以柯文哲在40歲以下年齡層的高支持度而論,柯文哲要問鼎2020年總統大位機率頗高。在「三強鼎立」的競爭態勢下,對國民黨陣營而論,主要競爭對手並非民進黨總統參選人是蔡英文或賴清德,抑或「蔡賴配」,而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且對國民黨陣營有意參選2020年大選的諸多人士而論,恐怕要思考「團結一致都不一定能夠打勝仗」的道理,有必要再歷經如民進黨在南部縣市長初選過程,殺到刀刀見骨的黨內激戰嗎?
(本文已刊登於107.12.25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