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美國某大學的歷史系決定禁止學生使用網路上的「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以作為論文寫作和問題解答的來源管道,相形之下的台灣社會,其嚴重程度可能也是不相上下,特別是關乎於上網、玩線上遊戲等等不正常的依附關係所形成的「宅男文化」,顯然,對於電腦網際網路使用的迷思與弔詭,這才是一項值得加以正視的人文課題。
不可否認的是在知識經濟的襲捲風暴裡,排斥或是拒絕使用電腦網際網路也是一項因噎廢食的不智之舉,特別是這些的現代化科技已經內化成為文明社會裡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然而,超過一千萬名的上網人口使用者,不自覺當中卻也不斷地在改變或是侵蝕妳我既存的心靈結構,僅以網路上「維基百科全書」的使用為例,其所傳達錯誤的資訊,固然是引發爭議衝突的導火線,但是,歸根究底的原因還是在於何以學生不假思索甚至於視為當然地全盤接受這些網路上的資訊,或許,缺乏對於知識本身所應具備之懷疑論的學習模式,這才是叫人掛慮與耽心的;連帶地,現行教育體制底下的學生及其包括不勞而獲、不願意思考以及習於資料堆砌等等偏重在工具性動機的思維認知和學習態度,這才是問題的真正癥結所在。
誠然,網際網路(INTERNET)作為一種虛擬學習社群(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的社會事實,無非是它兼具有即時、方便、大量、繁雜、快速、免費、平等、雙向、親和以及官能刺激等等的競爭利基,這多少指陳出來假借網際網路之名所可能出現的脫序、迷亂情形,這是因為:網際網路本身所集結的知識訊息,還是有它之於完整性、正確性、全面性、參考性、深度性以及真實性等等的結構性限制;連帶地,使用的當事人缺乏相與對應的專業判斷能力,更是讓透過網際網路所截取下載的資訊知識,多少還是停留在問題疑惑的直接解答,而非是藉由資料找尋、書本細讀、歸納整理、消化思辨等等的精緻、內在化過程,以讓知識獲得與吸收的同時,能夠對應出當事者的認知模式和思考能力。
連帶地,不斷地挑釁使用者自制能力的人性誘因底下,網際網路訊息所潛藏包括暴力、色情、引人犯罪或是網路成癮等等社會性虐待的人身戕害,更是突顯出來擺盪在數位學習使用一事上,已經出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彼此錯亂、謬誤的情形,就此而言,當務之急在於如何建立起新生世代對於網際網路的使用觀念,使其了解到這些的科技產物只是認知學習的一項方便工具,而非是唯一的知識來源,特別是讓他們深切領悟到找出問題會比搜尋答案來得更為受用實惠,以此觀之,重點就不在於藉由不同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的入口網站以拼湊出「鄭成功」的制式答案,而是要還原回到「鄭成功」、「國姓爺」、「延平郡王」、「開台始祖」等等不同的文本脈絡裡,以涵養「鄭成功」背後所實有的知識體系!!
總之,科技創造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是,人性卻可能迷失在科技創造當中,特別是回應於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以及人力資本競爭的勝出,那麼,「在圖書館培養另一個比爾蓋茲!?」就應該有它對照於網際網路數位學習的配套性作為,誠然,從這些先進科技產品的大量使用當中,妳我的知識涵養可否更為厚實,而彈指之間所率性使用的『全選貼上』、『複製取代』、『剪下復原』、『我的最愛』或『資源回收筒』,又是否隱含著某種對於價值認知、思維模式、自我控制、認同意象、溝通型態、言說書寫、消費取向、人際互動、社交行為、依附關係、學習態度、學業表現、生活作息以及身心健康等等的無形戕害!?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