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TSMC factory。)
由於
台灣對
新冠疫情防堵有成,加上近幾年來半導體產業,尤其是護國神山台積電一枝獨秀,經濟表現名列前茅,導致台幣不斷升值,被喻為地表最強貨幣。外媒報導台灣已顯露初期荷蘭病症狀,這無疑是警訊。但究竟何謂荷蘭病,其對台灣經濟有何啟發,值得探究。
廿世紀六○年代荷蘭在北海發現蘊藏大量天然氣,於是進行開採,結果反而害慘國內製造業的出口
競爭力,這就是所謂的「荷蘭病」。
凡事有得必有失,荷蘭人挖到了天然氣,理應是發了大財,確實荷蘭也變得更富有。隨之而來卻引發了不少缺失:因為荷蘭在北海發現天然氣資源,所以政府大力發展天然氣產業,吸引大量
勞工,導致原先大量的製造業,勞動力大缺,必須提高勞動成本。
接著,因為天然氣出口突然增加,讓荷蘭的國際貿易盈餘出現順差,逼使荷蘭盾必須升值,如此一來又嚴重損害了以出口為主體的製造業。
最後,荷蘭盾升值,也改變了國內、國外商品相對價格。對荷蘭人來說,外國商品變得相對便宜,吸引了國內的消費者,這是對國內製造業又一次的打擊。總之,這種天然資源產業在繁榮時期價格上升,而犧牲國內其他產業作為代價的現象,就叫做荷蘭病。
著名的荷蘭病給予台灣經濟何種啟示?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例,這幾十年來,台灣人民傾全力發展,並犧牲諸多天然資源,方能造就出護國神山奇蹟。根據研究,台積電的用電量竟需一座核能電廠,為了供應竹科用水量,政府甚至開鑿寶二水庫,保證供水無虞。
在如此萬千寵愛下,台灣科技產業大量出口,果然創造大量外匯,但,一、眾所周知,台灣科技業大部分盈餘,都不是國人享受,而是落入少數人手中,例如,台積電有七十五%是外國大股東,享有台灣人民犧牲資源的果實,從而加劇了貧富不均;二、由於大量出口科技產品,更導致了新台幣升值壓力,猶如過去荷蘭盾飆升重現台灣。其結果是台灣傳統產業陷入困境,例如工具機等,失去了競爭力。
台灣的經濟發展,乃是奠基於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而建國目標是希望創造均富社會。在此提醒,因國家政策與資源而發光發熱的科技業,發揮企業道德:儘量提高員工待遇,不要只著眼於少數大股東的利益,一則必然掀起帶頭示範作用;再則可改善台灣
低薪現象。畢竟能有當今科技成果,乃是全民共同呵護所致,不能由少數人獨享,這或許就是荷蘭病給當代台灣的啟示!
(本文已刊登於2021.04.24聯合報 ╱第A14版 ╱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