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截圖自 Hudson Institute Youtube,What to Expect from the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本月一日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和
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視訊會議後,行政院立即舉行記者會宣布雙方達成「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重大成果,於是政府官員、學者稀奇古怪的言論紛紛出籠,例如:倡議是在替台美BTA(雙邊貿易協定)打基礎、有助
台灣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IPEF(印太經濟架構)、倡議是新談判平台、超越台美TIFA的層次等。
看到這些官員連「什麼是倡議」、「美國人在玩什麼把戲」都沒搞清楚就歡喜莫名,能不為台灣的未來感到憂心?
所謂「倡議」就是首先提出建議、發起做某件事。倡議一事在國際會議的場合根本司空見慣,例如二○一五年前副總統蕭萬長代表
馬英九出席在菲律賓舉行的亞太經合會議(APEC)領袖會議,台灣就有五項倡議被納入領袖宣言。
至於談判平台,台美之間早就在一九九四年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雙方都可提出貿易或投資有關的議題要求諮商。記者會上有人發問,鄧振中卻一直講不清楚TIFA和倡議的不同,其實兩者最大差異就是:TIFA有正式協定作基礎,倡議迄今就只是一張嘴巴。
有關IPEF部分,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五月二十七日在一項國際演講指出:IPEF是一項政治框架。既然是政治框架,美國怎可能讓台灣加入?政府官員怎麼都還在做春秋大夢?
台美倡議最大潛藏危機是它可能就是台灣的一份賣身契。首先,它屬於雙邊諮商而非如IPEF是多邊架構。經貿老手都知道,雙邊談判從來都是不對等談判,強者如美國對弱者皆是予取予求。但在多邊架構下,則因眾怒難犯,強者無法為所欲為,談判進展常遇僵局。例如原來十二個國家在美國主導下談判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彼此爭議不下;後來美國退出,十一國凍結二十二項條文才達成共識而改名CPTPP。多年來在TIFA架構下,台美雙邊經貿談判吃盡了美國霸凌的苦頭,政府經貿官員竟還能喜不自勝?
其次,台美倡議包括貿易便捷化等十一項議題,和IPEF內容大致相同,一看便知那是美方提出的清單,完全基於美方利益。畢昂奇在台美視訊會議後接受訪問時表示,IPEF的談判將允許會員國選擇想參加的關鍵支柱(議題),不需參與所有支柱。由此可知美國深知在多邊架構下,要就全部議題快速達成共識有其難度,不得不容許會員有選擇議題參加的自由。相較之下,台灣卻只能十一項議題照單全收。
許多人以為台美貿易倡議是台灣不能加入IPEF之後,美國賞給台灣的一顆糖果,其實所有安排可能都早已落在美國的算計之中。美國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台灣加入IPEF,其所要的議題又難以全部被IPEF所有成員接受,因此美國先揀一個百依百順的台灣要其照單全收,然後再以之做為範例,要求IPEF成員盡量接受其所提議題,這是美國過去常用的伎倆,台灣就成了美國計謀中的犧牲品。綜上看來,台美貿易倡議若不是台灣的賣身契,那會是什麼?
(本文刊於2022年6月7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