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2017 RCEP Leaders’ Meeting。)
一直到去(2022)年,東南亞國協(10國)都是我國的第2大出口市場,占整體出口比重16.8%。明年不論誰當選總統,面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CEP)各會員全部完成談判簽字生效形成的挑戰,都不容小覷。
RCEP不只是貨貿的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會員間更有服務貿易和跨國投資的准入鬆綁,加上RCEP國家間投資採用負面清單模式,一步步建立自由貿易協定的統一市場。不可諱言,中國在RCEP下的功夫很大,有最大的話語權。
台灣因為種種問題,目前要加入RCEP並不容易。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RCEP架構下,中日及日韓之間首次建立了
FTA連結,填補了中日韓間的空白,並為談判進展緩慢的中日韓FTA奠定了基礎。台灣約7成出口產品在《資訊科技協定》(ITA)之下享有零關稅,但剩下3成的傳統產業產品並沒有。因此未來在東南亞,我國非ITA產品將遭受日韓很大的競爭。例如工具機,未來日韓可以因RCEP免除關稅,台灣工具機的輸出就面臨巨大的競爭。未來輸往東南亞的非ITA產業產品就會被課不同的關稅,此將傷害台灣的出口。
東南亞夾著豐沛的人力資源及後發先至的優勢,已經是全世界矚目的經濟體,我們應如何把握東南亞市場,而不會因為被RCEP排除而掉隊?過去藍綠都曾提出南向政策,此時此刻恐要面對挑戰,以新思維來切入。
最近公布的一個案例,台灣機車龍頭品牌光陽(KYMCO)與金庫資本、泰國ArunPlus三方在泰國合資設立的PTT公司,董事結構ArunPlus兩席,KYMCO與金庫資本各1席;光陽以合作夥伴的角色幫助PTT發展電動車產業。這家合資公司的董事長由PTT派出,前兩任CEO則由光陽派出,還有CTO及CIO也由光陽負責。在泰國的第一台電動機車將在明年3月量產推出。
在這個案例中,台灣出資本技術,但是與當地廠商合作,由當地廠商負責跟當地政府溝通協調,負責土地、建廠等基礎設施的到位,並且招募當地員工來進行生產。但是藉著董事席次的過半及高階管理人員的領導,公司可由我方主導運作下,我方投資有保障,因此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其實這樣的模式,也非常適合任何台灣有技術的公司或機構。例如台灣的醫療機構在過去幾年新南向醫衛合作政策下以「一國一中心」為平台,推動與新南向國家醫衛之合作,其中長庚醫院負責馬來西亞;台大醫院負責印尼;新光醫院負責緬甸等等。從2018年迄今,台灣也為新南向夥伴國培訓了1634名現職醫生、護理師等醫事人員。可以說我們已經跟東南亞國家建立了互信的機制,但如何把互信轉化成經濟果實?
很清楚的,再來就是該利用以上的基礎,讓台灣的資本及技術與東南亞國家的醫療機構再深度合作,一方面提升東南亞國家的醫療水準,一方面讓我們的資本與技術賺合理的報酬。醫療機構如此,新南向教育政策也該如此。
最後,我們更應讓台灣的服務業走出去。台灣畢竟是淺碟子,市場規模有限,因此到現在我們也無法培養一隻本土的獨角獸。但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有龐大的人口紅利,因此台灣的服務業有機會在當地大顯身手。
例如金融業,東南亞的通膨過去都高於台灣,利差也相對大。東南亞的金融服務、財富管理都還在起步的階段。相對地,台灣因為銀行過度發展(overbanking),競爭一直非常大,因此早在微薄的利差環境中練出一身的本領。不論消費金融、法人金融的服務都可以在東南亞尋得一片藍海市場。
當然,金融業是高度管制的行業。最基本連設立營業機構、分行、子行都要經過申請審查,之後各項金融業務也可能都需要執照才能進行。因此這部分還需主管機關與業者一起努力,才能創造佳績。
(本文刊於2023年9月19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