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2017 RCEP Leaders’ Meeting。)
最近因為
台灣出口連11黑,有學者認為這是大幅度衰退,而且將此與2022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連起來,認為貿易轉移效應是最主要原因。由於這是一個新論點,因此媒體大幅報導,政府機關及一些學者也提出反面看法。
那麼到底RCEP的影響如何?經濟學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區分長短期。個體經濟學之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引用物理學的觀念談到「自然是不跳耀的」(Natura non facit saltus.或Nature does not make jumps.)。也就是改變都是循序漸進,不會突然撲天蓋地而來。短期影響不大,因為調整是緩慢的。
準此,最近我國的出口衰退,主要是過去兩年出口表現太好,高基期的原因。因為中美貿易戰,當時
美國要與中國脫鉤,台商轉單回台灣出口;大陸搶在被美制裁前,搶買台灣高科技產品,使台灣出口一片榮景。最近的衰退則是全球性,因為全球高通膨,央行升息、產業去庫存及總體景氣衰退等因素有關,而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受害就特別深。
台商在RCEP境內設廠,以享關稅優惠
台灣約7成出口產品在資訊科技協定(ITA)之下享有零關稅,可是剩下3成傳統產業產品,提供的就業人口比例不亞於高科技項目所創造的就業。去年東協十國占我國整體出口比重高達16.8%,出口金額還增加14.8%。估台灣出口東南亞,非ITA產品大概有一半占比,如果我們一直不能加入RCEP或與各國簽訂自貿協定(
FTA),未來單只關稅普遍就有5到10%的影響,將會傷害台灣傳統產業的出口。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就相當不利。在此我也野人獻曝,提出兩個可能的解方。
首先,在RCEP貨物課稅,原產地規則是以HS4位碼稅則轉換或區域價值含量(RVC)40%為主,規定相對寬鬆。RCEP的原產地證明申請制度也由政府授權之機構簽發模式,轉變為企業信用擔保的自主聲明方式,擴大了原產地證明的類型,讓企業有更多的選擇。RCEP這設計是透過降低原產地標準的認定門檻及企業申請原產地證書的成本來提高FTA利用率,達到強化區域鏈結的目的。
服務業輸出RCEP各國,爭取人口紅利
關鍵就是RCEP區域價值成分達到40%,就可以免除銷售RCEP國家的關稅。這也表示在區域外達到60%都沒有關係。台灣廠商就要尋找合資或進行RCEP境內設廠,將40%的附加價值在RCEP國家內進行,就可以享受銷售RCEP境內的關稅。
其次我們應讓台灣服務業走出去。台灣究竟是淺碟子,市場規模有限,因此到現在我們也無法培養一隻本土獨角獸。但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有龐大的人口紅利,因此台灣的服務業有機會在當地大顯身手。
台灣國民所得是除新加坡外,迄今仍遠高於東南亞其他國家,在東協人民心目中是有高級品的形象。因此服務業,例如金融、不動產、旅館、餐飲、醫療、批發及零售業等,在東南亞發展應有很多的機會。
例如,今年7月在馬來西亞國際連鎖加盟展,外貿協會率八家連鎖品牌業者參展並設置台灣連鎖品牌館,展期三天就共接洽約448位國際買主,後續預期還可促成超過510萬美元商機。品牌業者,包含鮮芋仙、凍心炸冰淇淋、瓷禧茶坊、NUTTEA堅果飲、Oja手搖飲、一青檸檸檬飲、風間餐飲、月見山沙威瑪及上洋洗衣服務等,都期待透過參展尋找馬來西亞連鎖加盟、合資及代理商,希望以馬國作為拓展東南亞其他市場的基礎。
另外,台灣「餐飲科技」的智慧系統可以幫助業者,整合餐飲門市、第三方訂單、金流、會員社群,建立智慧餐飲生態系平台。也可幫助業者導入自動化訂位、點餐等外場作業及自動化庫存、餐飲供應、甚至新鮮的機器人送餐等等,在東南亞也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RCEP將逐漸影響我國到東南亞的出口。非ITA產品要被課關稅,一定會損及我國產品的
競爭力。這就好像溫水煮青蛙,未來會逐漸被棄單或被轉單。我們一定要防微杜漸,朝野共同面對挑戰,尋求出路。
(本文刊於2023年9月11日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