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與弱勢族群就業勞動相關的時事新聞報導,背後所意指的乃是關於從友善共融職場出發的障權及其關懷倫理命題思考。
話說:平面媒體報導雲林縣某商旅一舉化身為友善共融職場,14名的旅店員工當中,就雇用4名身障者和6名中高齡
勞工,晉用特定待業者的比例超過七成,乃為雲林縣轄內最高比例者,這也成為該旅店的一大特色,此一涵蓋著從雇勞兩造、健障雙方、老障合一以及公私二元而來的就業創新舉措,直指勞動、社福、心理、個體、家庭、社會之整全多層的不同關照意涵,特別是強調價格導向、績效管理和生存至上的營利部門,願意有此發想以作為領頭羊的示範意義,如此一來,從國家機器到民間單位、從營利行號到非營利組織、從特定對象到統整老障的弱勢人口群組,以迄於從單方面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延展到對稱互惠的彼此共好社會實踐,相與衍生的社會性投資涵義,實有進一步深究、探討之處。
誠然,來自於官能刺激的諸多感動促銷手法,無論一般大眾抑或民間企業,總是以出錢出力的行善方式,藉此表述愛人如己之於博愛或慈悲的利他精神,只不過,激情過後的這些慈善作為,往往也淪為一次性、殘補性、枝微消耗性的曾經擁有註記,更遑論忽略了民間慈善資源如何得以進行制度再分配的天長地久思維,如此一來,能否藉由多元責任的創造性轉化,以讓利社會的行善作為能夠發揮更多具體的善行效能。准此,從國家、個人、民間、商業到第三部門,如何就其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善初衷,以讓溫暖的心對接於冷靜的腦,從而開展不同內涵、樣態、光譜的善行義舉圖像。
冀此,過往將道德指稱與實際效益一分為二的個別性行善,隨其與時俱變以推動不同的策略性規劃,據以產生制度性善行的轉化效益,乃甚至是催化相乘的滾動效應,像是上述從商業部門主動出擊的晉用弱勢族群,抑或非營利組織與民間企業相與合作的連鎖便利商店,以及用基金會一己之力所設立的創作料理餐廳等,這也讓相與衍生出來的變遷意涵,值得深究之,像是從障者與健者員工之間到消費者和障者之間的多元共融場域、從市場生存法則到社會性關注的和合界線、從異業聯盟策略到社會行銷轉化的鑲嵌意義、從勞動所得到社區融合、從社會參與到健康促進、從職務再設計到生活輔具,以迄於從事前的職業訓練到職場的就業輔導以及在職的教育充權,其所揭示的乃是用以彰顯人與環境之間如何會通的『綠色人群服務』(Green Human Services),也就是說,從生活世界的如常互動當中,找出尊重多元和包容差異的契合之處,藉此讓健者、障者、人類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得以建基在相濡以沫的關懷倫理基礎上。
總之,透過商旅、店家或餐廳等承受載體或中介平台,藉此成為障者用以翻轉世界和看見天光的一種生命舞台,此一由健者先行進入障者的幽暗生命、障者再行牽繫一般大眾的生命韌性,以至於彼此生命交互而來的共好天光,點明:用以推倒障礙微歧視高牆的人文工程,也不盡然如想像之中的望塵莫及。
誠然:『只要是到達不了有需要去的,以及想要去的地方,都是心理和物理相與結合的移動障礙』、『是什麼把你困住了?唯有那顆心是無法被困住的。』、『你擁有一顆想飛和可以飛的心,你是否知道?』、『想的,往往是做不到;做到的,經常會有料想不到的驚奇!』,對於『移動障礙』的改變,就從伸出友善的手、包容的心以及智慧動腦之個人、團體、社會抑或文化的諸多韌性,開始做起。
(本文曾刊登於113.06.19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