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桃園弘化育幼院。)
在擾攘多時後,由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為精神導師,前內政部長黃主文所領導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於十二日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軍,並同時為三十九位立委提名參選人誓師造勢。黃主文並發表成立宣言指出,台灣需要新的轉變、動力、國會、政治,台聯將致力於改造惡質化的政黨政治、國會生態,並且實現「穩定政局、振興經濟、鞏固民主、壯大台灣」四大目標。
其實「台聯」的成立可溯至今年四月李登輝提出「八十五加三十五」協助執政黨穩定政局的理念,加上黃主文等人的推波助瀾─而有了台聯的誕生,因此台聯的成立目的至少有二:一是爭取非執政黨而希望穩定政局的選民認同與支持;二是希望在執政黨與在野勢力(泛藍軍)間開發第三勢力的支持群眾。如果從這些目標檢視台聯的成軍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我們卻發現一些很弔詭的現象。
首先,如果從台聯成立的目標來看,台聯在政治光譜上的定位,應該是介於民進黨偏向台獨的主張與國民黨中間偏統的主張之間,才能爭取前述支持者的選票。然實際卻不然,根據聯合報日前一項民意現查資料顯示,急獨選民是台聯的重要市場。調查發現,年底立委選舉,如果選黨不選人,主要三黨的支持率差不多,民進黨為二成一、親民黨一成九、國民黨一成八,和三週前比較,民、國兩黨變動不大,親民黨支持率減少了四個百分點,台聯支持率從百分之五減為百分之三。在交叉分析中發現,急獨選民是台聯的主要選票市場,對台聯黨、參選人或是政治主張的支持比率都超過不支持比率。台聯的次要選票市場是緩獨選民。急統、緩統及主張維持現狀的選民多數不支持台聯。如此一來,台聯想要吸收國民黨的選票似乎有相當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多次公開批判台聯的主要原因。
如果分析台聯的成立對國、民兩黨的衝擊,一般來說似乎對國民黨的衝擊比較大,但事實上這可能又有一些討諭的空間。李登輝原先的構想是民進黨若能當選八十五席,結合包括國民黨部分本土派委員及其他立委三十五人就可以形成穩定多數。然而從台聯提名的三十九人來看,其中九位原民進黨員與兩位建國黨員會分食原民進黨選票,當然會影響民進黨當選的機會。另外十九位原國民黨員參選,也許會將幾位國民黨候選人拉下馬來,但是有趣的是被拉下馬來的國民黨候選人,卻可能是較能接受執政黨或與李前總統關係甚深的成員,例如在台北市南區吳茂雄與蔡重吉參選,就可能影響到陳鴻基,這樣的結果恐怕並非執政黨或李前總統所樂見。所以有人說台聯的成立對國、民兩黨的影響約為六比四,但就對國、民兩黨在國會運作的實際影響,對執政的民進黨恐怕影響更大。
最後,從台聯的提名人選並沒有在實力或形象上有特別的強棒,其中有多少人能在區域選舉中殺出重圍,恐怕不能過分樂觀,其中若干民進黨希望不要有人來搶票的選區還是提了人,顯然很難真正做到和民進黨分進合擊的目標,不只台聯的提名名單與理想有差距,選戰的態勢也可能不如李登輝的預期。李登輝希望幫陳水扁總統穩定政局,阻止泛藍軍取得國會多數,但過去他擔任總統,又身兼國民黨主席,有豐沛的政經資源可以作為籌碼,自然揮灑得開,然而現在手頭難以張羅,又缺乏黨機器或行政奧援,除了一面老招牌外,對台聯提名人的實質幫助相當有限。李登輝的諸多理念,落實到台聯的執行面時,明顯出現了眼高手低的落差,也難怪許多友人一直勸他拉開和台聯的距離,免得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總而言之,台聯的成立對失去黨政資源的李登輝,在不留情面的激烈選戰中,究竟還有多少政治影響力,其實也正面臨著嚴格的考驗。然而對引領企盼台聯成功且亟欲建立穩定多數的民進黨而言,更是一場嚴苛的戰役。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0.8.15中華日報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