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民國百年,國史館舉辦民國百大人物票選活動,卻因為出現爭議性的人物,包括軍事類第一名的鄧小平,以及政治類第三名的毛澤東,而引起軒然大波。在媒體圍剿與民代砲轟之下,國史館先是撤掉這些人物,繼而關閉票選網頁,懲處內部官員,仍無法平息眾怒,直到國史館長下台,整個事件才告落幕。
就個人觀點來看,一個網路事件,竟然演變成政治風暴,頗不可思議。媒體抨擊說,堂堂國史館,竟然以網路遊戲的方式來票選民國人物,太過輕率。但是,既然大家都知道網路有它不可靠的地方,那麼對於它的結果,似乎也不必太過認真。試想,倘若不是因為出現了民國的「仇人」,還有人會責怪國史館失職嗎?所以問題的癥結不在該不該用網路,而是媒體與民代非常在意那些「仇人」。
或許是過去長期以來,
台灣把共產黨妖魔化的結果,所以即使在
兩岸關係日漸改善的今天,很多人一見到「共匪」的名字,就像碰到鬼一樣,渾身不自在。拋開政治立場不談,鄧小平、毛澤東不曾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嗎?他們對民國的影響不大嗎?網頁票選的是「民國百大人物」,既非「民國偉大人物」,亦非「民國建國人物」,而且既然有網民認為他們重要,不管背後有沒有人為操作,它仍只是一種網路票選的結果。
前館長下台後,跟記者說明「民國」的意義,並且表示,票選主題若為「民國百人」,仍會列入毛鄧等人。這些發言,頗具史學家的風範,可惜沒有在答詢立委時就大聲說出來。如果立委質詢時,她勇於一肩擔起政治責任,並且反問立委:「這不是史實嗎?」「我們不該尊重史實嗎?」或者說:「政治不宜干涉歷史。」等等,那麼,即使總統對她不高興,或被媒體罵到臭頭,或難逃下台的命運,但至少還可能像楊志良那樣,贏得眾人的尊敬,讓人覺得她很有風骨與擔當。
春秋時代,齊國大臣崔杼殺死了荒淫無道的齊莊公,太史伯寫了「崔杼弒其君」,被崔杼所殺。崔杼命其弟太史仲重新記載,仲仍寫「崔杼弒其君」,又被殺,其弟太史叔仍如出一轍。最後太史季大無畏地跟崔杼說:「據事直書,史氏之職也。失職而生,不如死!」崔杼才放棄歪曲史實的念頭。當太史季出門時,史官南史氏拿著書寫「崔杼弒其君」的竹簡過來,說他怕太史季也被殺,沒人記錄史實。在古代威權時期,有這麼多史官不惜犧牲生命,捍衛史實,怎麼到了今日民主時代,在毫無性命財產的脅迫之下,史官卻這麼輕易地就讓步了呢?
民國在內憂外患之下,一路風風雨雨地走到今天,終於要熬過一百年了,實在很不容易,當然值得慶賀。但是看到很多紀念活動,似乎都忘記它前卅八年是在哪裡渡過的。有人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是朝野的共識。問題是,中華民國曾經在大陸,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啊!認清這個史實,與愛台灣之間,是沒有衝突的。在台灣出生的漢人,再怎麼不喜歡中共,也得承認自己的祖先是來自中國大陸吧!
所以,民國百年人物票選事件,之所以吵得沸沸揚揚,歸根結柢,仍是統獨的意識型態作祟,以政治操弄歷史的結果。台灣號稱華人民主社會的典範,但一碰到這問題,卻破功了。理性放兩旁,意識型態擺中間,不免令人遺憾。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