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業已升破6.5元關卡,外界紛紛揣測,大陸金融當局為了控制通膨,可能會讓人民幣一次升足10%。雖然人行仍在干預匯率,看來人民幣短期間不會一次升足,不過對於這樣的提議,確實值得深思。大陸的人民銀行,就像台灣的中央銀行,都壓著匯率阻撓升值,說是為了穩定金融。但是,在真正的(或是乾淨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升值壓力都一次反應完畢。在2010年歐債危機間,歐元在三個月內大貶四分之一,也沒造成金融市場崩潰。干預所造成的預期心理,反而吸引龐大的熱錢,看似穩定卻暗潮洶湧。人民幣因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將近六年才升值20%,給予熱錢充分的時間匯入,與今日揮之不去的通膨有極大的關係。
緩步升值不合時宜
中國目前對人民幣採取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世界上其他實施此類制度的國家,除了俄羅斯及新加坡以外,外匯準備都不多。該制度對主要的優點,在於防範外匯流失,中央銀行為了爭取時間,以干預措施減緩或貨幣危機的發展。然而,中國人民銀行的干預,即使是為了穩定金融,也算是以內政目的為導向。人民幣緩慢升值的後果,不但招來長期性的投機資金,也延宕了壓制進口成本的時機。表面上看來,經濟持續成長,金融似乎穩定,但所付出代價,就是目前所見的通貨膨脹。更何況當前中國正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的低估不但大幅壓低了進口擴大的步調,也無助於調節居高不下的外匯準備。
大陸在匯改之後,貨幣供給量M2的年增率在最近五年中,平均達到近20%的水準,超過人行16%的目標。雖然流竄的資金不見得是因外匯而起,但是對於升值的預期,確實對貨幣乘數有推動的效果。銀行對於貸放的政策,與資金需求有直接關係,投機資金因升值的預期湧進之後,就會刺激國內資金的需求。中國經濟的風向球在出口以及出超,緩步升值拖延了降低出口及擴大進口的時機。2010年下半年人民幣再度吹起升值的號角以後,2011年第一季出現經常帳赤字,M2的年增率才得以緩和下來。所以,壓抑升值的速度,其實是以民生為代價,支付了外貿的成長,以及金融當局所擔心的「穩定」。人民幣以及新台幣,都沒有經歷像歐元一樣的狂貶風暴,那麼所謂的金融穩定,是為了維繫經濟整體承受能力,還是反映了金融當局本身應變能力不足?在這個政策的處理上,兩岸的中央銀行,在作法上倒是不謀而合。
一次升足好處多多
反對匯率一次升足的言論,認為這會搞垮金融市場。日圓在1985年廣場協訂後,一年內狂升了40%,但是通膨不增反減至0,直到1992年才回升至4%左右,與美、英、德等國的通膨一樣,只是反映了經濟的景氣。日本的經濟成長、股市以及資金需求,也都是到在廣場協訂五年後的1990年,才達到當時的高峰。從日圓的例子可知,快速升值不見得會摧毀金融市場,也不會帶來立即的經濟泡。台灣在1987年時,採取的就是管理浮動匯率,央行讓美元兌台幣從38元緩步升值到25元,投機資金湧入炒匯、炒股也炒房,對台灣的民生造成莫大的傷害。中國如果要避免如此的民生災難,就應該慎重考慮一次升值的可能性。
一次升足不但能消彌市場的預期心理,也會遏阻短中期之內大幅升值的機會,對調整進口成本助益甚大,更對推動人民幣區域化影響鉅大。如果人民幣一次升足百分之五,將會帶動亞洲貨幣全面走升,國際資金可能轉向貨幣低估的國家,也可以化解熱錢盤踞中國金融市場的問題。
匯率是經濟的櫥窗
今日國際經濟密切相關,匯率是經濟的櫥窗,也可以是經濟的動力。中國如果能以智慧處理人民幣的升值問題,不但會緩和內部經濟的壓力,也會產生國際金融上的效益。一次升足人民幣的匯價,可能比慢半拍的升值,更能避免重蹈新台幣的覆轍,也更能讓人民幣加速走向國際!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刊載於2011年5月5日旺報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