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五月新政府上台後,除了大批行政體系內的職位隨之更替換人,以符合權力與責任的對等關係外,民進黨政府還積極地從事其他行政資源可以掌控的各種布局。據民進黨財委會主委兼立法院黨團幹事長柯建銘所言,民進黨執政後,「直接可以影響的財團法人共有八十家,如工業技術研究院;可以直接控制的公民營企業也高達一百七十一家,如台電公司」。雖然由於時間過於倉卒,民進黨對許多情況與利害的了解與把握尚嫌生疏與不足,一下子面對這麼多豐沛的執政資源,民進黨剛開始還真的有柯建銘委員所說的「多到派不完」的慌亂感覺。但是,歷經這九個月的執政期後,民進黨似乎業已漸漸摸索出利用行政資源的訣竅與方法。
從早先林文淵接任經濟部國營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委開始,財政部旗下幾家官股比重仍高的銀行董監事的改組、期貨交易所總經理的爭執難產、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人選的僵持,一直到最近由前民進黨立委劉文慶接掌高雄硫酸錏公司董事長,證券商同業公會理事長之爭奪,以及中華開發董監事改選的互鬥等幾件案子,吾人清楚看到處處皆是政府或政黨過度干涉公民營企業或團體組織的不良範例。其中,不但有總統府與行政院主管部會間的派系紛擾,更涉及政黨與行政部門間的爭權奪利。尤有甚者,還存在著政黨與政黨間的對抗與比鬥。中華開發長年來與國民黨關係深厚,甚至被視為國民黨黨營事業之一,若能為民進黨所操控,則必另有一番政治意義的解讀。問題是,政府與政黨任由這種情事不斷地發生與上演,已至令人深惡痛絕的地步。
其一,政府介入民營企業的心態可議且吃相難看。從中華開發的資本額高達六百五十億元,股東人數超過五十萬人以及董監事持股結構每人持股比率平均在百分之一以下等幾項事實觀之,可確知其乃為一不折不扣的民間企業。但早先由於其董事長劉泰英同時兼任國民黨投管會主委,加以某些法人董監事乃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以及國民黨執政下之公營事業官股代表的配合,「三合一」的結果自己足以操控全局,從而社會皆習於將其視為「黨營事業」,而這也正是民進黨在野時最嚴厲抨擊與抗議的地方。如今民進黨取得政權,理當嚴格監督與要求國民黨的黨營事業儘速完成「信託化」的專業經營,並早日將公營事業民營化,根絕公股代表干預民間企業的不當惡行。可惜,從這幾天的相關報導中,吾人實看不到些許這種理念與作為。當被問及此事時,總統府強調的竟是「在未釐清中華開發複雜的連動關係前,總統府目前暫時還不會插手介入兩派的經營權之爭」,其間沒有任何政府絕不介入的表白與堅持,但卻充分顯示出政府對介入時機的選擇與權謀。
其二,政府與政黨的分際不清且欺騙民意。政黨經營企業之不當,不但在於企業利用作為政黨經費來源,可能造成政黨間競爭的不公外,更重要的是政商利益糾結的惡質化風氣以及將企業變成政治目的的綁樁工具。如果中華開發的確如民進黨往昔所稱為國民黨的「黨營事業」,那民進黨借用官股代表與四大基金持股比率的優勢,介入中華開發經營權的結果,又何異於將中華開發「綠化」為民進黨的「黨營事業」。民進黨黨內人士甚至還公開宣稱,執政黨透過官股代表指派人才進入事業機構是「體現施政理念」的正當作法,此真乃無知與可恥之言。若任由此觀念橫行下去,則即使民進黨的行動綱領明文規定,黨不得經營事業,然而透過官股「借屍還魂」的伎倆,不但公營事業實質上被「黨營化」,更將間接創造出許多掛著民間名義的民進黨「黨營事業」。
最後,政商關係的重行整合且惡化風氣。社會一致公認這次國民黨的下台,乃「黑金政治」與「金權掛鉤」引起民眾不滿所使然。本來期待的是在政黨輪替後的「空窗期」,新政府能沒有包袱而更有魄力的從事正義公平的改革。如今,吾人看到的景象卻是企業攀炎附勢的迅速反應以及政府或政黨放縱恣意的謀奪利益,一面新交織的政商關係與網路,於焉已然形成。如果政黨輪替的結果,帶給民眾的失望多於期待,那麼,讓政黨的替換頻率加快,便成為吾人剩下的唯一選擇了。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90.2.11工商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