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民國八十年代以降,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與特色已然產生劇烈的變化;自由化與國際化的市場開放,不但讓產業的競爭條件改變與重組,為因應整體環境的挑戰與試煉,企業更須要快速有效的轉型與升級。在這個蛻變調整的過程中,結構性的失業現象便不可避免地漸趨嚴重與明顯。民國八十二年,我國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一點四五,八十六年上升到百分之二點七二,至八十九年則更提高到百分之二點九九,可見失業率的不斷攀高已變成一種近乎長期的發展趨勢。在此基本背景下,若再加上經濟景氣循環的起落以及勞力市場或制度的變動等因素干擾,失業問題帶給整體社會的衝擊與影響,乃隨之愈為普遍與嚴重,甚而還有造成社會動亂不安的隱憂。
就產業結構的調整言,由於新舊產業對勞力需求的差異,必然會產生釋出的勞力不一定能符合新產業所需勞動條件的供需失衡問題。民國七十年代中期,台灣產業轉型伊始,工業部門萎縮所釋出的勞力,還可以轉向類如商業或社會及個人服務業等。由於該等產業所需勞力素質較低,工業人口轉業相對容易,故失業問題尚不嚴重。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服務業轉向以金融保險與工業服務為主,以及高科技產業的急速竄起,勞力素質的專業要求度愈為提高,遂導致工業人口中學歷低、年紀大、且學習成本較高之「中高齡」層失業人數,從而便不斷增加而居高不下。勞力結構調整的速度無法趕得上產業轉型的需求,乃為造成失業的主要原因。政府採用教育訓練與媒介轉業等措施,固能適度減輕這種結構性失衡的問題,讓中高齡失業者有再次就業的機會,但由於學習能力與條件的限制,這種失業現象必無法在一個講求高度技術與競爭的產業環境中,完全消失與解決。政府應設法建構一合理健全的失業安全救濟制度,並籌措妥適的穩定財源,以為因應。
就經濟景氣的變化言,近年來台灣的傳統產業尤其是營建業,一直無法從景氣衰退的泥淖中脫困。而台灣整體經濟成長的動力,似乎亦完全依賴類如電子資訊等高科技產業的支撐。如今,代表網路新經濟產業的明日報與身居電腦產業領導地位的宏碁兩家公司,分別遭受到關廠解散與裁員瘦身的困難。不可諱言的,其乃共同指出經濟景氣的衰退氣息,已開始蔓延與侵蝕到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部門。其中固然有市場環境特性與世界經濟循環等因素的存在,但除此之外,國內政經情勢惡劣與投資環境不佳所導致的產業外移,毋寧是吾人所更應關切者。尤其是,根據主計處的資料,除了失業率的上升外,國內就業機會卻同時在大幅萎縮中。一月就業人數較去年同月衰退百分之零點一二,而製造業中以電子業就業人數減幅達一萬五千人最大。這明顯表示,政府不應把宏碁的裁員僅視為電子產業的偶發個例而已,我國近十年來賴以為重的電子產業已然面臨了產業發展方向與提升競爭力的基本結構難題。
就勞力市場或制度言,我國自實施「勞動基準法」以來,不但採行最低工資制度,並規定法定工時,期望對勞工權益的保障。但是,勞動條件與法規的過於僵化,相對的便會限縮勞資雙方協商合作的空間。前陣子,法定工時從每周四十八調降到四十二小時,便曾引發勞資關係的緊張與對抗。根據現行勞基法的規定,只要超過法定工時,即使勞資兩造達成協議,亦屬違法,再加上該法一體適用所有產業,乃更讓整個制度缺乏彈性。如此,當產業遭逢景氣衝擊時,為減少人事成本,便常只能以裁員等較劇烈的手段來因應,最終反而對勞工不利。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這幾年之所以能維持較低的失業率,技術研發水準的領先固為其因,勞動市場與制度的較具調整彈性,乃為更值得肯定的關鍵。政府在這方面應有更前瞻性與整體性的思考。
總之,不論從日前行政院主計處調降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五點二五,一月份失業率的攀高至百分之三點三五,到經建會即將發布的藍色燈號,在在皆顯示出我國的經濟情況的確已處於嚴重衰退的現實。吾人期待政府能以嚴正、審慎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問題,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0.2.25工商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