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12大選已經落幕,馬英九總統也獲得選民的支持連任成功。選舉中各項干擾不再,未來四年馬總統在沒有選舉的壓力下,必然會全力衝刺,而農業正是重點改革的重點之一。本次內閣改組農委會新任主委即將上任,勢將提出諸多革新政策。本文試圖檢視台灣農業當前所面臨的幾項重大問題,並提出因應對策,供政府參考。
一、台灣農業當前所面臨的幾項重大問題
台灣農業過去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農業功不可沒。時至工商業發達的今日,其所佔的GDP比重縱然不高,農業卻是與百姓民生交關,乃是相當重要的部門。目前我國農業正面臨的幾項重大的挑戰:
(一) 糧食自給率偏低
這幾年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幾乎每年降低,1970年為81.2%遠高於日本的60%與韓國的79.5%,近年卻僅剩三成的水準,2009年為32%,已經遠低於日韓的四成。
論其原因,除了國人消費習慣改變外,主要還是因為我國不當的休耕政策。民進黨執政時期積極鼓勵農民休耕,增加休耕補貼,使得耕作所得與休耕補助相距有限,造成農民耕作意願大幅降低,紛紛將農田休耕。2007年休耕面積僅有6.3萬公頃,休耕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率為3.68%。民進黨執政後2000年休耕面積已達近13萬公頃,休耕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率為7.6%,且每年還不斷增加,2004年達到高峰休耕面積已達近24萬公頃,休耕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率為14.35%,當年休耕補助達106億元之譜。之後休耕面積雖有所降低,但仍維持21萬公頃的高水準,休耕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率也在13%上下,每年都要耗費國庫約100億元進行休耕補貼。不但危害我國糧食供給,也耗費大量的公帑。
(二) 美國牛肉開放議題
我國是否要擴大進口美國牛肉問題,國內已經喧擾許久。2012大選之後,美牛問題再度浮上台面。台灣欲與美國簽署台美TIFA(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美國卻以開放美牛為條件。惟含瘦肉精的牛肉,安全仍有相當的疑慮下,台灣應如何處理美牛問題,已經成為農委會乃至於新內閣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三) FTA下的農業市場開放
兩岸簽訂ECFA之後,我國已經啟動與多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惟因為種種原因,至今仍未有重大的突破。相對於我國的躊躇不前,我國最大競爭國-南韓近年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美國、歐盟等大國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關稅勢必大幅調降,將使台灣出口的競爭力大減。
根據媒體報導,我國FTA進程落後的原因之一,即是農業部門反對農業市場開放,以致於連與我國關係最為密切的新加坡,都無法完成FTA的簽訂。
(四) 兩岸農業合作交流有限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積極與對岸推動經貿正常化,雙方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相當密切,然農業在這方面卻相對保守,官方接觸也相對有限,僅有大陸單方面來台採購農漁產品。
(五) 老農津貼成為財政的負擔
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簡稱老農津貼)原本僅是暫行的制度,如今不但到期之後沒有廢止,還成為每次重大選舉的重要政策。在政治訴求下不斷的加碼,從每人每月領取3千元,調高至7千元。政府每年編列500億元老農津貼預算,加上肥料補貼、農業水利補貼、漁業用油、農業用電補貼等等,而2011年農業補貼預算總額達843.5億元,占農委會總預算71%之譜。今年老農津貼再加碼一千,將增加約80億元的預算,對已經陷入困境的中央財政,勢必將愈加困難。
二、 本文的建議
針對以上幾項問題,本文嘗試提出以下對策:
(一) 調整休耕政策,提高糧食自給率
2011年五月農委會邀請近百位產官學研齊聚一堂,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會議並達成獲致14項關鍵策略及相應措施55項,其中最重要的結論,便是訂定國內糧食自給率在2020年提高至40%,以降低對國外進口糧食之依賴。足見國內對此已經有共識。
台灣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而休耕面積卻是不減反增,可謂是糧食自給率降低的主因,歸咎其源由,乃系政府過去的錯誤政策所致,提供高額的補助,農民農業所得與休耕補助金額差異不大,變相鼓勵農民休耕。此舉,不但只是減少耕作面積,休耕時間一久將使地力大幅減損,以後就算要復耕,效果也將大打折扣。職是之故,政府應調降休耕補助,降低農民的休耕誘因。
(二) 以國際標準處理美國牛肉開放問題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狂牛症(mad cow disease)即牛腦海綿狀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簡稱BSE),是由傳染因子引起的牛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是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該病的主要特徵是牛腦發生海綿狀病變,並伴隨大腦功能退化,臨床表現為神經錯亂、運動失調、痴呆和死亡。
由於美國2003年發生狂牛症事件,為維護國人的健康,政府禁止美國牛肉之進口。不過在美國強大的壓力下,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陸續准許有條件開放進口。我國2005年4月,開放三十個月以下的不帶骨牛肉進口,2010年再度開放同月齡帶骨牛肉進口。如今美國進一步要求,我國開放「牛海綿狀腦病變牛肉及其產品」進口之疫病管理問題以及殘留有瘦肉精藥物的牛肉進口,並以TIFA綁在一起,成為新內閣頭痛的問題。
論其實際,此問題並非無解,我國只要稟持國際共通的標準即可解決,我方可承諾在世界各國訂出標準後,追隨其規範,若國際上容許肉品使用瘦肉精,我國必定跟隨開放美國相關食品進口。美國自詡是文明先進國家,談判時只要有憑據可依,美國也會接受。
目前全世界僅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印尼四個國家允許牛肉可以殘留瘦肉精,且多為牛肉出口國,允許多與本國產業利益有關。因此,國際上欲通過開放牛肉殘留瘦肉精可能性極低。
(三) 以台灣整體利益處理農業市場開放
FTA與兩岸簽署的ECFA有很大的不同,ECFA大陸給予台灣大量的優惠,我方卻未同步大幅度的開放市場或減稅。而FTA則是對等的開放,我方勢必需要處理國內市場開放及調降進口關稅的問題。尤其是馬總統對外宣示,要在十年內加入的「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市場開放更是TPP的必要條件,條件遠較一般的FTA嚴苛。
而我國農業與許多國家一樣,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市場開放將直接衝擊現有的國內農業市場。但另一方面我國剛好透過這個機會,調整我國農業,2002年台灣加入WTO時,也同樣面臨類似的狀況,台灣農業不但未被擊倒,許多農產品還深具國際競爭力。
因此,政府應及早規劃,深刻檢討現有的農產品的競爭優勢,鼓勵農漁民淘汰缺乏比較利益的產品,協助轉做高經濟價值的產品。以香蕉為例,2002年台灣加入WTO,開放農產品市場,對香蕉的需求降低,外銷日本的數量驟減,惟國內產量與種植面積卻不減反增。2002年種植面積為10353公頃,生產22.7萬公噸,2010年種植面積卻暴增至14072公頃,生產28.8萬公噸。這樣的產量,即使外國產品沒有進口,國內也難以消化。故政府應主動介入,始能解決類似的問題。
(四) 強化兩岸農業合作交流,搶佔大陸市場
簽署ECFA後,對台灣農業獲益匪淺,根據農委會統計,ECFA早期收穫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部分,2011年1至12月出口量為20,317公噸,較2010年同期之10,828公噸成長88%,出口值為12,564萬美元,較2010年同期之5,532萬美元大幅成長127%,其中以石斑魚及茶葉等出口成長最為顯著。
ECFA簽訂後,確實為台灣農業打開銷陸的大門,但這只佔大陸市場極小的比例,未來還有極大的成長的空間。過去都由農民自行赴大陸單打獨鬥,效益較不顯著,加上農民較缺乏外國投資與生產的經驗,因此赴大陸投資的農民雖不乏成功的案例,惟鎩羽而歸的農民卻更常見。另外,農業間若能強化合作與交流,加強技術、產銷、經營、管理及育種的合作,亦可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更認識大陸的農業市場。
因此,本文認為,政府一方面應強化台商在大陸權益維護,儘速簽訂「台商投資保障協議」,使得台商在土地徵收、損失補償和爭端解決有健全的解決機制,並為農民深入各地,瞭解大陸的農業投資環境;另一方面,農業部門也應積極前進大陸,強化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協助農民搶佔大陸市場。
(五) 老農津貼制度化
老農津貼幾乎每逢重大選舉,就會被迫加碼,已經造成國家財政的重大負擔。職是之故,政府應建立制度化的老農福利制度,例如:建構完整的農民退休制度,始能徹底解決老農津貼的問題。
(本文刊載於2012年2月10日中央網路報)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