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關係的研究領域之中,對兩岸政治定位的探討可以說是由來已久,相關的著作亦是汗牛充棟,但在兩岸關係交流與發展之中,真正發揮實際作用的兩岸政治定位概念,「九二共識」可以算是第一個。不管是九○年代的辜汪會談,或是2008年以後的兩岸兩會協商,「九二共識」都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近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擴大與頻繁,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各自提出所謂的「一中架構」與「一中框架」,而中共同時也在2012年11月將「九二共識」與「一中框架」寫入十八的政治報告,這也意謂「九二共識」與「一中框架」將成為中共未來對台政策的兩大基石。如果「九二共識」、「一中架構」與「一中框架」已成為兩岸當前及未來最重要的三個政治定位概念,則三者的意涵與關係實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其次,隨著兩岸內外環境因素的不斷變化,「九二共識」、「一中架構」與「一中框架」並非是靜態的概念,而是呈現一種動態和相互辯證的發展,這也使得兩岸政治定位的走向不斷進行調整而呈現出多元豐富的面貌。
二、兩岸交流協商的新起點︰「九二共識」
還原「九二共識」形成的歷史背景,1992年10月,海基會與海協會在香港舉行會談,在此之後透過函電的往返,兩岸兩會在同年11月達成共識,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在此之後,「九二共識」的主要意涵則被歸結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或「一中各表」。
由於兩岸雙方對於「一個中國」的認知與理解有所不同,「九二共識」的形成代表雙方各自作出相當的讓步與妥協。創造「九二共識」一詞的蘇起即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隔海分治四十多年來,所達成的「第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政治性妥協」,其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兩岸在最棘手、最困難的「一個中國」問題上,達成了模糊的共識。[1]當然,就台灣而言,「九二共識」所指的「一中」,其實就是「中華民國」,這可以從1992年8月1日國統會所作成的「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決議就清楚得知,其決議內容如下︰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雙方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臺澎金馬。……民國38年起,中國處於暫時分裂之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乃為客觀之事實。[2]
殊為可惜的是,2000年民進黨執政之後,並未善用「九二共識」這項得來不易的寶貴資產,反而直接否定其存在,這也導致兩岸關係走入「失落的八年」,不僅兩岸兩會的協商管道就此中斷,兩岸關係也呈現動盪不安的狀態。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在相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兩岸在同年6月即同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談判,這也使「九二共識」成為兩岸交流協商的新起點。在短短四年多的時間,兩岸已舉行十次會談,簽署21項協議與2項共識,協議內容涵蓋兩岸直航、經濟與金融合作及共同打擊犯罪等,其成果可謂相當豐碩。
2012年1月,台灣舉行總統大選,「九二共識」在這場激烈選戰中意外成為主角。在大選投票前夕,許多企業家紛紛跳出來力挺「九二共識」與支持馬總統連任。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在選前登高一呼支持「九二共識」,為國民黨的選情發揮了臨門一腳的效果,讓馬總統順利當選連任,而「九二共識」在經過選票的洗禮後,儼然在兩岸間獲得更多的正當性與合理性。2012年總統大選的失利,同時也引發民進黨對兩岸政策的檢討聲浪,「九二共識」已成為民進黨重返執政所須跨越的「最後一哩路」。
三、兩岸政治定位的初步試探︰「一中架構」vs.「一中框架」
在馬總統的第一任任期期間,「九二共識」的「擱置爭議,務實協商」精神發揮了極大的功效,使兩岸能針對功能性與事務性等各層面問題進行協商,並依照馬總統設定的「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談判順序來進行。然而,當兩岸的事務性與功能性問題已大致獲得解決後,中共方面有意將兩岸的協商談判引領到更高層次的政治對話與協商,亦即從「低階政治」(low politics)的事務性議題提昇到「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的政治議題。是故,從馬總統的第二任任期開始,中共逐漸較少提起「先經後政」的協商談判,並認為政經不可能長期分離,台灣不能永遠「只經不政」,兩岸的協商談判已逐漸走入所謂的「深水區」,這也導致台灣必須開始面臨思考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的問題。
2012年11月,中共將「九二共識」與「一中框架」正式寫入十八的政治報告,其內容重點如下︰
(一)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
(二)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3]
有別於過去中共一貫所提的「一中原則」或「一國兩制」,十八大政治報告的對台政策部分,就中共本身而言,乃具備四項特點︰第一,為兩岸的政治定位問題,設訂動態的階段性時表,換言之,在兩岸「尚未統一前」階段及「統一後」階段,兩岸的政治定位可以因應時間階段的不同,作出相對應的差異處理。第二,過去四年多以來,兩岸已在「九二共識」上取得共同的立場,未來在「尚未統一前」階段,兩岸應繼續堅持這份得來不易的「九二共識」。第三,雖然兩岸有「九二共識」作為初步的政治互信基礎,但「九二共識」的核心精神在於兩岸「擱置主權爭議」,因此「九二共識」並無法深入處理兩岸的政治定位問題,必須有「一中框架」與其相互補充,透過「一中框架」來處理兩岸在「一個中國」的認知與理解差異。第四,正因為兩岸處於尚未統一的特殊狀態,所以在「一中框架」的範圍內,兩岸可以作出「求同存異」的合情合理安排。
在此有需進一步釐清的是,「一中框架」是在「九二共識」之後,中共嘗試進一步用來處理兩岸的政治定位問題,則其所代表的實質意涵究竟為何?迄今為止,中共官方對「一中框架」意涵較為全面性的詮釋,當屬賈慶林在2012年7月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所發表的談話︰
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4]
賈慶林的談話較中共過去官方說法較為不同之處,在於兩岸可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並且在此基礎上來進一步形成共同認知。申言之,「一中框架」較以往的「一中原則」,在處理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上,展現更彈性化的空間與作法,正因為兩岸處於未統一的特殊狀況,唯有從尊重兩岸各自的現行規定出發,才能在既有的政治現實上,探索出更多的政治可能性與相互交集之處,並藉此形成共同的認知與理解,達到求同存異的目標。
在中共召開十八不久之後,2013年2月和6月先後舉行的「連習會」及「吳習會」,也讓台灣方面有機會提出「一中架構」,對中共的「一中框架」作出正式回應。2013年2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赴大陸訪問,並與中共新一代的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在連習會上,連戰首次向習近平提出「一中架構」的概念︰
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固然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一中架構」下的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九二共識」由此產生,這是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礎,必須加以維護。雙方應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求一中架構之同,存一中內涵之異」。[5]
2013年6月,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得到馬總統的授權下,前往北京與習近平進行會面,在此次「吳習會」上,吳伯雄亦對「一中架構」提出詮釋︰
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的政治互信基礎: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一致的立場,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鞏固這一基礎,就可為兩岸人民謀福祉。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九二共識的精髓就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務實協商,共創雙贏。[6]
歸納連戰與吳伯雄兩人的談話,台灣方面的「一中架構」意涵可界定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當然,就台灣而言,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指涉的乃是「中華民國」,這點仍與「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維持前後一貫性。其次,就「九二共識」與「一中架構」的關係而言,「九二共識」已成為兩岸政治互信的共同基礎,因此唯有透過「九二共識」扮演橋樑性的連結角色,兩岸各自主張的「一中架構」和「一中框架」才能進一步產生交集,而此即連戰所謂的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求「求一中架構之同,存一中內涵之異」。
對照台灣的「一中架構」和中共的「一中框架」,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共通性的說法︰第一,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第二,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然而,這兩個共通性的說法,卻是從兩部不同的憲法法理所推演而出。依照兩岸各自的法律與體制,「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各自宣稱其主權及於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因此兩岸各自表述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其指涉對象乃分別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此內涵互異下的「一中原則」,卻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其次,在當前客觀的政治現實下,「中華民國」的治權僅及於台灣地區,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治權僅及於大陸地區,形成兩岸法理主權相互重疊,而治權相互分立的情形。
未來若要妥善處理兩岸的政治定位問題,不管是採用「一中架構」或「一中框架」,其概念模組勢必要有一定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必須具備兩個層面︰第一,法理層面,可以同時包容「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現實層面,可以同時包容兩岸治權分立的政治現實。唯有兼具法理與現實包容性的兩岸政治定位,才可能在中共所謂的「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四、結論︰未來兩岸政治定位之走向
未來兩岸政治定位的走向,基本上將受到兩股力量的相互影響︰第一股力量是「政治的不可逆性」。台灣從八○年代的威權轉型,到九○年代的民主化轉型,民主、自由等憲政核心價值已深植人心。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下,由人民選出總統及相關政治領導人,已成為台灣民眾的基本共識,此即台灣的「政治不可逆性」。這種不可逆性包含「時間演變」、「制度網絡」、「多數行為者」等三大要素,並形成一種「制度慣性」,未來很難透過任何單一的力量可以在短時間內予以逆轉。
第二股力量則是「經濟的不可逆性」。台灣從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到九○年代的大陸投資熱與產業外移,目前據估計在大陸的台商約有一百多萬人,如果再加上台商幹部、眷屬及台生,在大陸的台灣人可能高達二百萬人,約佔台灣人口將近一成。大陸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又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加上為數眾多的台商所串連起的兩岸經濟網絡,已形成一股「經濟的不可逆性」,這種力量就如同前述的「政治的不可逆性」,很難單憑少數人之力可以在短時間可予以逆轉。
因此,兩岸未來的政治定位走向,將深受上述的「政治的不可逆性」和「經濟的不可逆性」所影響與推動。就「政治的不可逆性」而言,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基本上將不可能逸脫「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這也是連戰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今年2月訪問大陸時,都不約而同提到「中華民國」的重要原因所在,因為不管是對台灣民眾或兩岸關係而言,「中華民國」都將是一項寶貴的「資產」而非「負債」。其次,就「經濟的不可逆性」而言,「經濟的不可逆性」最近力量的展現,表現在2012年總統大選「九二共識」躍居左右選情的關鍵性角色。正因為民進黨對「經濟的不可逆性」力量視而不見,導致民進黨在2012年飲恨於「最後的一哩路」。
未來民進黨若想跨越這「最後的一哩路」,勢必要對「經濟的不可逆性」作出回應,而其可能的方式將可能是往國民黨的「九二共識」靠攏,這也表現在謝長廷提出「憲法一中」上。當然,民進黨的兩岸轉型並不會如此順風順水,因為光是要整合民進黨內部眾多派系的共識,將是一項難度相當高的挑戰。未來民進黨的兩岸轉型關鍵點,將可能是2015-2016年的總統大選期間。為了贏得大選,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勢必須將「政治的不可逆性」與「經濟的不可逆性」納入其中,才可能爭取到多數台灣選民的支持。
就中共而言,「經濟的不可逆性」力量會將兩岸的距離越拉越近,在這一點上,中共享有一定程度的優勢條件。但就「政治的不可逆性」而言,未來中共若想進一步處理兩岸政治定位問題,則須在「一中框架」上對「中華民國」有所正面的回應,也唯有以更開放性的態度來面對「中華民國」,兩岸連結的紐帶才不會因「政治的不可逆性」的拉扯,而遭斷裂。
最後,就國民黨而言,「經濟的不可逆性」讓國民黨在面對民進黨的選舉競爭時,享有一定的選票優勢,「政治的不可逆性」讓國民黨在兩岸協商談判時,握有一定的政治籌碼。如果國民黨能在未來兩年內善用這兩股力量,不僅能在2016年繼續保有執政權,同時也可以為兩岸光明的前景創造雙贏的局面。
(發表於2014年3月第六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1]陳錫蕃、鄭安國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同上註。 [3]「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4]「賈慶林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全文)」,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2-07/28/c_112559535.htm [5]「連習會達五共識國台辦:政治對話可由兩岸智庫先談」,今日新聞網,網址︰http://rumor.nownews.com/2013/02/27/91-2907625.htm#ixzz2uVjlXyDk [6]「吳榮譽主席會見習總書記新聞稿」,國民黨,網址︰http://www.kmt.org.tw/page.aspx?id=32&aid=1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