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披露,教育部技職司規劃執行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教育政策,2017年首次上路,達成率不到一成五,明顯績效不佳。該政策目標對象限定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名額5,000,但最後媒合成功進入「職場體驗」者只有744人,完成申請「學習及國際體驗」者僅5人。計畫試辦第一年,參加的學生人數連三成都不到,顯示政策有重新檢視的必要。
今年教育部續辦第二期,為解決去年政策宣傳不足、時機不對(遇升學考試)、職缺薪水低、選擇性少及配套措施彈性不足等問題,教育部調整其執行策略,並增加幾個就學彈性誘因,歸納其採取的方法有以下六項:1.加強宣導,提供高二學生和家長多一年考慮時間;2.申請時間提前三個月;3.先了解申請學生喜歡的職業類型和工作地點;4.參與學生第二年起,經雇主同意可邊工作邊進修;5.計畫執行期間,學生可修讀推廣教育課程、證照技能課程或在職訓練等;6.參加此方案者工作兩年,可透過「特殊選才」、「個人申請和甄選入學」、「彈性選系」等三種獨特管道專案升學。目前申請的情況是,有意願的學生只有去年的一半,但實際申請的學生,卻比去年多了三成,能不能漸入佳境,關鍵還是得看最後會有多少學生能完成申請。
事實上,
台灣社會各界深受「文憑至上」價值觀的影響,學歷不僅是企業招聘人才、薪資設定及內部升遷的重要參考指標,職場上也有以學歷論高低的潛規則,這也是升學主義盛行,升學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青年儲蓄帳戶企圖以先就業、再就學的策略,嘗試突破升學迷思的用心值得肯定,但在政策規劃與資源配置上,疑似有輕「教育」、重「就業」的情況,值得進一步探討。
根據教育部核定之青年儲蓄帳戶,政策目標是達成人才培育,但其具體架構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生涯輔導計畫」,鼓勵各國中辦理職場參觀、體驗與課程選修,幫助學生了解自己,並輔導其生涯規劃,作為向下紮根的先行工作;第二部分是政策核心雙軌並行,一是職場體驗,二是學習及國際體驗;第三部分是配套措施,用於讓政策更完備,包括:大學就學配套,保留入學資格、抵免學分、兵役配套、青創及貸款補助等五項。以鼓勵高中職學生別急著升學,可選擇先工作或歷練人生,探索並確立生涯規畫方向。
從政策的規劃和資源配置,卻不免讓人有幾點質疑:第一、青年儲蓄帳戶資源配置不公平。政策規劃辦理六年,預算經費編列72億,加上執行時動用的行政資源主要都花在支持就業的「職場體驗」措施,至於雙軌並行的「學習及國際體驗」教育,非但沒有任何經費補助,申請的學生凡事都得靠自己,例如:自行撰寫體驗學習企劃書、自行洽詢聯繫媒合國內外機構。顯見,政策美其名「教育」在前,但資源比重卻放在就業端。青年人才本是政策的主體和培育的對象,怎麼可以有資源不對等的情況發生在政策中。
第二、青年儲蓄帳戶政策疊床架屋。事實上,教育部與勞動部早已針對國中、高中職及大專校院學生,分別實施「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雙軌訓練旗艦計畫」及「產學訓合作訓練」等相關補助、就學及就業配套方案。因此,青年儲蓄帳戶若以就業為政策推動的核心,在政策目標對象和功能方面,就有政策資源重複,浪費公帑的疑慮,也引起該政策可能讓青年成為產業缺工的廉價
勞工的質疑。
依行政機關的業務職掌,教育部本應將青年儲蓄帳戶方案重點放在教育而非就業,協助學生確立人生志業或方向,且政策資源也應公平分配,給予學生最大的支持。
建議政府將青年儲蓄帳戶的政策規劃做以下調整:一、預算經費重置。教育部每人每月5仟元的補助,改為支持「學習及國際體驗」的參加者,勞動部的1萬元,仍可按原計畫,5仟元存入青年儲蓄帳戶,5仟元作為媒合事業機構的訓練指導費。
二、職缺多元化。據統計,高中職學生最想要從事的工作類別為文創、設計與企劃活動及網路程式設計等,然而從二年提供的職缺來看,超過一半都是製造業,難怪學生興趣缺缺。另查詢教育部和勞動部提供的職業類別資訊,相對多元,例如:資訊科技、藝文與影音傳播、醫療保健、物流運輸、政府公共事務、個人及社會服務等等。
三、強化學習及國際體驗措施。透過政策資源的重新分配,輔導學生撰寫體驗學習企劃書,確實審核計畫可行性,並協助洽詢、媒合國內外非營利機構,也可委外做好申請單位的認證與安全把關工作,以落實人才培育的目標與公平性。
可加入「空檔年」(Gap Year)計畫。空檔年又稱休假年,意旨休息一年,讓學生經過社會歷練,能夠成熟規劃未來,重返校園後,更能充分吸收、使用
高等教育設施和資源。空檔年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計有英、美、澳、紐、日等13個國家。參加的大學生或研究生,可以從大學或政府獲得專人和經費的支持,利用一到三年的時間,跨校、跨系選修有興趣的課程,做義工,或從事旅遊、實習、體育、文化交流等等活動,90%的學生通常在一年內回到大學,和沒有參加間隔年的學生相比,他們的學業程度明顯提高。
也可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的「青年海外生活體驗專案貸款」納入此政策中,以豐富青年探索自我、學習與體驗人生。
四、青年業務應讓青年署共同承辦。按教育部的業務職掌,青年署負責青年生涯輔導、公共參與和國際及體驗學習等業務,必然較其他部門熟捻青年儲蓄帳戶的學習與國際體驗計畫,理應交由該署承辦,目前該政策卻由教育部技職司及勞動部合作,令人費解。
(本文已刊登於2018.7.18蘋果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