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教育部,臺東縣電光國小射箭體驗課程。)
行政院於110年11月25日提出「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政策,優先提供偏鄉學生一人一機。然事實上,偏鄉教育缺乏的不只是硬體設施,專業師資不足、流動率高以及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等,才是當前偏鄉教育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正如同
美國政治哲學家Iris Marion Young對「正義」所提出的賦能性概念:「正義不應該只指涉『分配』,也應包括開發及實現個人能力、集體溝通及合作所必須的制度性條件」。對偏鄉而言,所謂的「教育正義」,不該只是資源分配的概念,而是需要整體環境的變革,建立能有效激發偏鄉孩子潛能,提升其自信,進而擁有自我實現的能力與機會之制度。
長期以來,偏鄉的專任合格師資難聘,代理代課師資比率偏高,離職、流動頻仍,且教師必須兼任不同課程,其專長授課比率也較都會城鎮地區來得低。再加上偏鄉地區社會資源不足,經濟與文化處境不利,家庭功能待支持,難提供孩子潛能激發、探尋或開展的機會等因素,在缺乏多元刺激下,導致偏鄉孩子出現學習低落的情況:對於將時間與精力投入學習的意願並不高,對學習提不起勁。
在前述情況未見改善之下,就算政府補助每位偏鄉孩子都能擁有一台平板,偏鄉孩子恐將複製過去在學習上的挫折經驗,更遑論翻轉未來人生。
「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此種齊頭式的平等,並不是真正的平等。政府對偏鄉教育的想像,不該只停留在給予硬體設備的單向度思考,而是應針對偏鄉的不利情況提供制度性變革,以具「積極性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思維,思考如何讓偏鄉能聘足專任專業的合格師資,並能降低流動率,使師資穩定;如何挹注更多來自官方與民間的系統性能量,激發偏鄉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擁有探索知識、探索世界的積極動力,願意相信且肯定自身能力,並對自身的未來抱持希望。如此方能有助確保偏鄉孩子擁有公平發展的同等機會。
(本文已於110.11.27刊登於聯合報民意論壇A12版: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9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