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車諾比核災27週年的時刻,而日前馬總統於世界地球日接見環保團體代表時,重提黃金十年願景中,有關永續環境、綠能減碳、生態家園、災害防救等多種主軸並進的發展理念。值此擁核、反核爭論不休的社會氛圍下,以此種「多主軸並進」的政策方式來建構我國未來的發電來源結構,應是正確而穩健的做法。
綜觀人類史上的三哩島、車諾比、與福島核災,都是屬於人禍所產生的災變,既是人禍,就有可能透過標準程序的修訂與安全機制的設立而得以避免,相同的,傳統火力電廠所散發的空氣污染、微粒污染與放射性、重金屬物質的散播,現階段也無法百分百的去除,因此,就生命與健康的風險而言,火力電廠的危害遠高於核能電廠,且火力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在未來30年內就會導致全球升溫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浩劫。當然,再生能源發電亦是許多人寄予厚望的發電型式,但由於風力和陽光無法24小時持續發電,到頭來還是需要穩定的火力或核能發電作為搭配,且再生能源發電需要廣大的土地,台灣地狹人稠,而鄰近海域的地質條件嚴苛、發電裝置設置成本過高,國人目前尚無力負擔如此昂貴的電價。
進一步而言,各種發電模式皆有其優缺點,而供電的充足穩定與否,攸關人民生計,所以核四公投不應是感性的是非題,而是應該冷靜思考、細心計算的選擇題,也因此,各方不應以無限上綱的恐懼來宣揚理念,而是應該充分了解各種發電模式的利弊之後,持平的做出選擇。
核能發電與火力發電都不是人類終極的能源選項,而是一種過渡時期不得已的選擇,但是,思考如何能在此一過渡時期使用一種風險合理、價格合理的發電型態,讓國家社會得以持續發展、能讓地球能夠免於眼前的升溫浩劫,似乎是這一代的人類必須解決的燃眉之急。
(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
(原文刊載於4月26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