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中央在新近研訂的黨章修正案中,考慮增加副主席一職,此一職位未來將由行政院長兼任或由總統指派出任。此外,中常會也將中常委當中民選公職人員所佔的比例,提高為不得低於二分之一。增設的四席當然中常委,其中三席為政務官與立院黨團代表,由總統指定;另一席則由黨籍縣市長互推產生,使整體中常委人數增加到十五人。此一修正案的提出,咸信是在為黨主席擴權作準備,未來的黨主席將可藉由人事與決策上的總攬大權,使原來明訂於黨章中的黨中央「合議制」精神轉而成為充分的「首長制」。
觀察台灣政黨政治與憲政發展的歷程,近的來看,民進黨這一對於中央體制的改變,當然可以視之為陳水扁兼任黨主席的困難「解套」,畢竟民進黨在為邁向中央執政的選舉考量下,可以修改當年的「四年條款」,為陳水扁競選總統鋪路;今日,當然可以再度以「鞏固政權」、「黨務改造」等理由,捏塑總統兼任黨主席的「黨政合一制」。在民進黨的政治思維中,「選舉-執政-鞏固」的三部曲,就如同政黨圖騰與緊箍咒一般,幾已內化為政黨的政治人格的一部份。
而遠的來看,民進黨在近年的政策路線發展上,任何足資在黨綱與政策上形成重大修正的政治動作,都反映了在內部路線上對於「政黨理念」與「執政現實」不斷的糾結與對話。例如去年民進黨第九屆二次全代會通過的「開創台灣經濟新局決議文」,以及將「台灣前途決議文」提升位階,就是在「執政現實」妥協之下邁出的一步。而民進黨近年的苦於政黨發展路線,究屬「政黨理念」(堅持台灣獨立)或「執政現實」(揚棄台獨黨綱),也早已在一切向前看的前提下,將自九八年黨內路線大辯論以來,對黨內質疑與批判最多的聲浪消弭於無形。
因此,在屈從於「執政現實」的考慮下,任何權力的「集中制」與「極大化」,都足以滿足此種對權力政治的想望與沾染。當年民進黨對「黨國合一」的國民黨攻擊批判最力,今日奉行的準則卻更為變本加厲。雖然此一變革將使民進黨愈趨向「權力集中」與「決策集中」,卻也可視為台灣政黨政治發展歷程中分外值得觀察的內部因素。
從政黨學的眼光來看,民進黨的「群眾黨」性質,固然成為在特定時空下走過反對「黨國體制」路途的正面因素,卻也成為在以繼續勝選以參與執政的政治考慮下的包袱與負面因素。但是,民進黨的發展軌跡,又無走向「幹部黨」(cadre party)的內部驅動力,這肇因於民進黨內部的兩大困境。
第一、是作為選舉政黨(尤其是執政黨)卻缺乏甄拔人才與提供歷練的典章制度與依循管道。這在政黨作為現代社會主流意見匯聚場的現狀下,政黨提供人才逐次歷練的功能喪失或不彰,事實上即等於宣告了政黨失去掌握主流脈動的機制,也將藉著政治新秀對於自身政治生涯與利益的反芻思索,逐漸喪失對原屬政黨的理想性。這在民進黨現階段的黨務與政務發展上,雖然在國會與地方政權的掌握上仍維持一定比例,但是所有的行政人才幾乎全由議會產生,缺乏各行政層級的逐次歷練,而在民代或行政首長選舉敗陣之後,即成「失業人口」,顯見各種政治考驗對於黨內人才庫的高度斲喪下的困境。
第二、是政黨「資深倫理」制度無從建立而肇生的政黨內部危機。在西方國家的政黨發展經驗上,除了「列寧式」政黨的標舉「卡里斯瑪」式領導風格(charismatic leadership)之外,舉凡政黨「內造化」或「外造化」,對於內部「資深倫理」制度的崇奉,是政黨穩定發展的重要關鍵。從民進黨兩次參與總統大選時,黨內資深領袖無法通過提名,甚至必須脫黨參選,以及黨內創黨世代雖未退出政黨領域,卻多無緣參贊要津的現實過程來看,若名之為政黨發展快速、勇於向前,雖無不可;卻更顯示了民進黨在拋卻「資深倫理」對於「政黨理念」支撐後的困境。
因此,民進黨作為在台灣政治上第一個由反對黨執掌政權的範例,必須思索的是,無論何人來擔任黨主席,若仍將全黨思維停留在權力的擴張與體制的不斷「轉軌」上,則任何對於「永續執政」的努力,若非備受考驗,亦將備嘗艱辛。眼前的兩個困境,絕不是光憑黨內e世代充斥或主導議題,即可確保榮景。民進黨需要的黨主席,是一個可以建立黨內人才意見匯聚與甄拔歷練機制,並逐步建立「資深倫理」制度與「國會倫理」接軌,充分分權合作、調和鼎鼐的政治領袖。捨此不從,則將永遠在權力的漩渦與迷思中翻轉,難覓出路。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1.03.14中國時報第十五版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