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任與否的預測是相當困難的。雖然目前縣市長的民調,有些地區的連任,有一面倒之勢。但有些地方的選情就相對膠著,應驗學理的說法。
選舉結果的預測,是利用統計學的原理,各家民調公司進行抽樣分析,希望能夠未卜先知。基本上民調就是利用訪問成功,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計算所得資訊,來推論母體表現。而背後的學理就是「大數法則」,其意指樣本數量越多,則其平均就越趨近期望值,效果越準確,形成「數大便是準」。
在人類的科學記載,很早就發現根據抽樣實驗或統計資料顯示,某一現象在若干次的重複中,將會有規則性出現,當抽樣數愈大時,該一現象的出現會愈規則。後來才經過科學家深入分析,例如十八世紀中葉俄國大師切比雪夫,形成統計學的原理原則。這一法則,現在也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例如保險公司透過大數法則,計算出事故或災害發生的機率,及其要保人該付的保費。
連任的預測困難,在於施政不等於民調。意思是施政的成績或好或壞,民調卻不能顯示出來。某種程度而言,選民自己可能也是當局者迷,選前不同階段的表達,都不能代表最後投票行為。
一般而言,現任者有連任優勢。連任優勢指的是可以用行政資源宣傳、包裝其政績,造成轟動的聲勢。但是欲求連任者,可能已經沒有新鮮感,或是很多選舉的訴求或策略,可能已經被看光,因此或多或少會抵消連任的優勢。例如台中市,明明胡志強算是做得相當不錯,很有政績。例如經濟建設,讓台中脫胎換骨;治安績效勇冠全國,交通有BRT和外環道路網、公車免費,便捷低碳智慧城,大都會歌劇院、高美溼地遊憩區、鰲峰山公園等。最近更推動水湳園區、打造草悟道,前者可望成為明日都心,後者已成最熱門的景點。而令人吃驚的是台中市的短期債務、債務餘額,均為五都最低,在有限的經費下,能有此成績,著實不易。平均每人負擔債務,高雄市民背上已經近9萬元,但是台中市民只有2萬元,相去甚遠。
胡市長已經擔任台中市長13年,有人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畢業都是拿他的市長獎,你說煩不煩?他過去最吸引人的國際觀視野、幽默風趣的談吐,現在很多台中市民都已經「見怪不怪」、「視而不見」。這些因素都拉低他的民意支持度。1970年時,John Mueller提出的「少數者聯盟」的假說。Mueller認為連任者的選舉民調容易偏低,尤其是做的時間越久,民調越容易低。原因是推行新的政策,都會得罪某些人;執政者做的越久,推行的政策越多,累積越多人不滿。最後不滿的人可能仍只是少數人,但聲音特別大,特別容易引起注意,造成整體民調低落,可是選舉最後還是會反敗為勝。類似的研究,James Stimson1976年更進一步引用曲線估計,對從開始到最後投票時的歷程民意支持度變化,進行配適;顯示選戰開始,表現平平到最後支持度激增,唯有二次曲線才抓得住變化。
另一個有趣現象是,在
台灣有所謂的「西瓜效應」。選民會自動避免選票虛擲,會希望自己的選票是投給會被選上的候選人。因此選情被看好的候選人往往在投票日前,較容易獲得游離或未決定選民的青睞。而落後的候選人,甚至會遭到支持者的棄選,因為去投票還是要花精神、成本走到投票所。選民不想多此一舉。所以最後甚至因此出現本來應該小贏的候選人,結果是大贏。
最後,給這些選情膠著縣市候選人的建議是:不要犯錯。雖然選舉像打球,球是圓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影響結果,不到最後,不知鹿死誰手。但是很多變化是隨機的,或是候選人不能控制的。候選人一定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步步為營,爭取最後勝利。但是千萬不要犯錯,該得分不得分,還丟掉有利的情勢。如何不要犯錯?慎思明辨,做好沙盤推演,有備而來,自然較不會犯錯。
(本文刊載於2014年5月26日中國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