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文革期間初期興起了「改名風」,紅衛兵個個躍躍欲試地「瘋改名」。然而,紅小兵們並非僅知強迫建築物或街道改名,他們自己為了展現決心與理想,也同時會把家裡給的名字改掉,像是「小紅」、「小兵」、「衛東」、「永革」及「繼紅」等,都是當時極其具有革命情操的好名字。改了名字當然不就能夠「破舊立新」,但這群以高中生為主體的革命小將們,他們能為「新中國」做出「立即而顯著」的貢獻,恐怕也就只有「改名」了。
台灣政局現正也颳起了一陣「改名風」,當權者以建立「民主」的「新國家」之想像為能源,不斷煽起了摧毀「舊社會」與「舊威權體制」的烽火。儘管執政黨標榜了「台灣主體性」或「民主」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在一定程度上猶如文革時期的「破舊立新」,但由於台灣的民主政治具有良好的體質,故此舉仍難掀起驚濤裂岸之勢。
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尚未經立法院廢止前,「台灣民主紀念館」儘管「事實上」是由中正紀念堂改制而來,但在「法律上」卻仍屬新設立的機關。因此,台北市政府為了反制教育部凌駕法律正當程序的政治操作,將凱達格蘭大道加註為「反貪腐大道」及總統府前廣場加註為「反貪腐民主廣場」,此舉不僅守住了法治的基本底線,且使「紀念台灣民主」與「反貪腐」遙相呼應。台北市政府的操作顯然套住了教育部,並猶如給了一記回馬槍。同時,也正因地方政府以「改名」對抗中央政府的「改名」,說明了台灣的民主發展已能抵禦文革般的盲動,而確實存在著值得紀念的一頁。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