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War Ukraine。)
法國在外有俄烏戰爭影響,內有不斷通膨的壓力下,於十九日完成國民議會的眾議員二輪選舉。各政黨在議會席次,馬克宏領導的中間偏右派「公民共同」失去
總統大選勝利效果,只取得二四六席;左派梅蘭雄選前整合成立的「新生態與社會民眾聯盟」大勝贏得一四二席;第三大黨是雷朋帶領的極右派「國民聯盟」創紀錄取得八十九席,第四大黨則是右派「共和黨—民主與獨立黨聯盟」六十四席。選後分析:
一、裙襬效應失效:二○○二年起總統任期改為五年,並且與國民議會選舉同年舉行,歷任贏得總統選舉的執政黨均會贏得國民議會過半數席次,但此次大選結果卻不符此慣例。馬克宏的「公民共同」並未如選前民調所顯示獲得過半數的二八九席,仍差四十三席。最令人驚訝的是,現任「共和前進」的國民議會議長費洪與議會大黨鞭卡斯塔內竟然均第二輪選舉中失敗,代表馬克宏在國會表現上的舉措失當,未來即使國會議長仍然是共和前進與其盟友所掌握,但是其人選需要與在野黨協調才能產生。未來若不能多多尊重在野黨的建議與批評,恐將產生議程停滯。
二、分裂政治加劇:此次選舉證明,梅蘭雄的政治魅力與奇謀策略,有效整合原本多頭馬車的左派與極左派,極大化未來國會中的左派勢力。相對地,雖然雷朋表面上從總統大選得票率的第二名落居國民議會得票率的第三名,但是國民聯盟得到八十九席,突破過去最多卅五席的紀錄,並且越過發動彈劾官員的五十八席,可以單獨發動此憲政權力。比較四月總統大選結果,可以證明法國民眾已從傳統的「左右雙極對抗」改成「中右—左—極右」三足鼎立,至少未來十年應該難以改變。
三、多數聯盟重組:此次最讓人驚喜的是傳統右派或中間偏右「共和黨—民主與獨立黨聯盟」度過全黨覆滅的難關。其政治意識型態接近馬克宏的中間偏右,兩政治聯盟互動模式較容易接軌,應該會與馬克宏組成新的國民議會多數聯盟,極大可能推派部分代表擔任部長。但不能排除共和前進與傳統左派社會黨,甚至梅蘭雄合作,例如柏恩總理就是出身社會黨,因此,結合中間偏左政黨也非常容易。
四、投票無用論再起:投票選民只占總選民四十六點一四%,其中竟然有五點五%投白票以及二點一五%無用票,似乎再次顯示法國人就現存政治體制的疲憊與無力。
事實上,未來值得反省「民主制度」與「民眾冷默」之間的關係,甚至深思「被統治者同意」的現代化。不過,凡事都「I-voting」或「公民提案」的主流概念,意謂都推給公民決定,才會造成政府可以任意卸責;公民們透過各種利益結合,結黨成派,打壓不同意見或少數意見,使公益淪為多數壓制。多數民眾都是弱勢者,原本憲政主義中是經濟與社會上弱勢,現在更是在「凡事掛上公民參與的大牌子」下,變成政治中的孤立者,進而感到無力,更不願意參與,以免做為「傷害自己」的「共同正犯」。
(本文刊登於111.06.21 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