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關於
台灣財富金字塔的淨資產排行榜,公布之後所糾結的迷思與弔詭,頗有值得深究之處。
話說:該項的財富金字塔淨資產排行榜,區分為五大階層,具體而微,此一從富貴到小資的階層劃分,包括有7.1萬人之淨資產1.5億台幣的『超級富裕層』、69.3萬人之資產3千萬至1.5億台幣的『富裕層』、高達960萬人之資產3百萬至3千萬的『準富裕層』、698萬人之資產30萬~3百萬台幣的『中產階級』,以及資產245萬人之30萬台幣以下的『小資&受扶養族群』,顯而易見的是,過往對於所謂多數之中產階級的慣性認知基模,已經因為財富狀況而擴充成為人數幾近四倍之多的『準富裕層』,如此一來,「中間階級」業已取代中產階級而成為此一財富族群分配的最大眾數,至於,資產規模從基本3百萬門檻至高標的3千萬,此一多達2千多萬元落差的財富全距,多少指稱出來此一「準富裕層」,還是難以窺見到從該種單一個別到整體所有的階層圖像全貌,更遑論於包括財富、權力、聲望及其生活調性之於階層化的諸多面向內涵所含蓋的深邃、複雜與多重性。
事實上,對於該項淨資產排行榜的考察針砭,理當也是要回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綜融性觀照視野,如此一來,關注之處就不盡然只是聚焦於身家富財多寡的人性好奇,而是扣緊當今數位大環境的財富堆積型態及其欠缺的社會移轉機制設計,而讓財富階層化持續地朝向財富階層深化的惡質方向前進,就此而言,從過往財富之寡均皆失的封閉社會,一舉演變成為資產寡均失序的流動社會,要如何找出社會情感連帶以及社會秩序運作的群我關懷倫理,這將是看待該種財富金字塔淨資產排行榜的社會性反思所在,畢竟,財富金字塔的淨資產排行榜,背後實則糾結的是從薦舉流動到競賽流動、從個人資本到家庭資本、從世代移轉到社會移轉,以迄於國家、社會與個人的整體財富積累,究竟可以引領出來那些更為正面、良性的文明化內涵。冀此,彰顯『富中之貧』的資產累積,除卻炫耀性質的外顯消費外,如何善用法財資糧,以達到寬己、利他的共好社會,以此觀之,當前大約有960萬人及其合計占台灣人口45%的準富裕人口族群,除了投射多少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的真實狀況外,該項財富分布的面貌表象,是要有從總體到個別、從金融資產到非金融資產、從投資理財到資產累積,以迄於從薪資所得之於經濟安全及其理財控管的基本反思,否則,有如浮雲般的紙上富貴,映照出來還是貪、嗔、癡、慢、疑的脆弱心性和無際煩惱。
好一個財富金字塔淨資產排行榜的迷思與弔詭,特別是錢財到法財、從資產到資糧以及從賺得到捨得的各項人性誘因反思課題。
(本文曾刊登於113.01.20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