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用來形容中正紀念堂改名、換匾事件,似乎挺貼切的。執政黨對中正紀念堂恨之入骨,認為它是威權時代的象徵,所以在未經過充分討論的情形下,火速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近來又在閃電指定為國定古蹟之後,急急忙忙地要把「大中至正」改為「自由廣場」。儘管程序頗具爭議,反彈聲浪不小,也非達到目的不可。問題是,改了名字就真的去掉威權了嗎?
筆者昨晚至中正紀念堂散步,重新觀察這棟帝王式的建築,竟愈發覺得它大得嚇人!那巍峨高聳的屋頂,還有大中至正門巨大的柱腳,沒有一處不讓人感受到威權,它震懾人的力量,早已遠遠超過文字。因此,想要用換名的方式來去掉它的威權,就好像硬把萬里長城更名為「民主長城」一樣地古怪:無論你怎麼改名,它的建築樣式仍與民主毫不相干,而其歷史記憶也抹不掉,除非你把房子拆了。從這點看,執政黨可能要後悔了,因為既指定為古蹟,房子就不能亂動了。
於是,換了牌子,就如同一個威權的本體披上民主自由的外衣般,顯得格格不入。而相當弔詭的是,此次更名的程序及內容,都恰恰反映了這點:它並未經過民主的程序,而是教育部蠻幹到底,無怪乎要叫做「民主紀念館」,因為民主已死,所以才要紀念它,而叫「自由廣場」,表示執政黨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非常地「自由」--一個失去了民主理性的、空洞的自由。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經修改後曾刊於96.12.9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