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蕭政策提出多項兩岸開放及拯救經濟政策,其中與房產有關且使得房產業信心大增的政策列舉如下:
一、推動觀光促進旅館及民宿等相關房產業
目前觀光業產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仍然很低,若能有效吸引觀光客來台,未來的成長空間仍相當大。以花東地區的飯店住房率而言,現在營收普遍不高,如客房數差不多的台北老爺與知本老爺,去年台北老爺房租收入就高達24億元,知本老爺去年房租收入才15億元,與台北老爺本業賺錢呈現強烈對比;晶華台北去年住房率高達78%,天祥晶華因為住房率只有44%,根本無法達到損益平衡。簡言之,花蓮觀光飯店整體業績表現都不如想像中理想。
針對振興觀光產業,馬蕭提出:執政後立即推動兩岸直航,大幅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設立300億元「觀光產業發展基金」;一年內成立「文化觀光部」;逐步增加入出境地點,推動「四進四出」;考慮在故宮南苑外,尋覓適當地點,興建大型故宮展館;開放第三國簽證,推展「雙城遊記」。
雖說這些政策不見得馬上提昇觀光產業,但若能夠有好的觀光政策支持以及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只要觀光飯店業入住率提高,加上觀光客帶動購物商機,也可以增加營業商店的出租率,進而提高觀光地區的房產業行情。
二、三通政策
馬蕭提出:將與大陸協商兩岸直航議題,擬將節日包機先轉型為週末包機,再逐步將週末包機改為平日包機,最終開放定期航班,藉此兩岸運輸量將逐步放大,一年內完成三通模式,航線界定為兩岸航線。由於此項政策,將使得兩岸來往更加便利,因此在今年春節期間爆發一波台商購屋潮,其中某間台中的建設公司推出大樓案,預購13戶中有11戶為台商,總成交金額4.5億元。
很多台商在大陸工作,由於交通不便,只好將家人帶到大陸生活。但是大陸的生活環境畢竟沒有台灣方便與考量子女教育問題,還是希望能夠回台灣居住。若能夠解決交通問題,以台北到上海兩個小時的行程,每星期回台北與家人團聚得以實現,就有很多台商願意回台灣置產,這相對的也將帶動台灣房產業的買氣。
台北商辦的租金水準相較於全球辦公室的租金水準,有偏低的現象,根據全球最大未上市房地產經紀商Cushman & Wakefield表示,去年全球頂級辦公室租金以倫敦最高,平均每平方公尺租金為311美元,其次是香港的238美元,而以台北101大樓100美元的租金水準來比較,可看出台北市辦公室租金相當低廉;其次,台灣人員素質優良,工資水準又普遍低於香港;再加上台灣地理位置極佳,處於東亞黃金航圈的核心,距離東亞主要機場的平均航程三個小時。未來配合兩岸直航,台灣進入亞太黃金航圈,將吸引大量的貨流、金流與人流,外商的亞太營運總部設於台灣的意願大增,不僅可以帶動商辦的租金水準,也會提高市區住宅的房產價值。
三、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購買房地產
馬蕭所提出的大陸政策中,預定半年後開放陸資來台買房地產,同時限定五年內不得買賣,以避免陸資炒作房地產。因此使得大陸業者直接邀請台灣房地產界,帶著資料到大陸舉辦「演講」,介紹台灣投資環境。目前台灣的房地產已有部份,是陸資或港資在台灣投資設立,以台灣人頭方式成立合法公司的名義購買。若得以正式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購買房地產,這些檯面下的操作行為,將可以轉為合法來進行,對於陸資本身而言是一種法律上的保障,對於政府主管機關而言,也可方便管理。
針對馬蕭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購買房地產的政策,可能帶來炒作的疑惑,此點可以根據馮侖先生的說法:在北京炒房地產,動輒有20%的收益。但外資這2年在台灣的投資收益卻只有6~7%,甚至有些低到4% 以下,陸資不見得會看上眼。而且一般非商用住宅,對於無法在台灣長期居住的大陸人(根據「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第九條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來臺從事觀光活動之停留期間,自入境之次日起不得逾十日)而言,毫無實用價值,投資報酬率也比商用住宅低很多,一般投資者應以商用住宅為主,對於民眾購屋影響程度有限。反倒是兩岸走向開放後,大陸人民到台灣最想看、想玩的地方是什麼?而這些觀光景點的飯店,才會是他們想投資的標的。另外,當兩岸三通後,航運及空運最迫切的是倉儲用地,包括桃園機場、基隆港及高雄港等倉儲用地,自然也會是陸資投資的項目之一。因此,馬蕭政策配合有效的配套措施,對於房地產業應該可帶來正面的效應。
四、愛台十二項建設帶動房地產
針對當前台灣內需不振的經濟問題,馬蕭認為有必要藉由增加政府投資以擴大內需,帶動經濟成長與就業。因此就提出了全島便捷交通網、高雄自由貿易及生態港、台中海空運籌中心、桃園國際航空城、智慧台灣計畫、六大產業創新走廊、都市更新與開發、農村再生、海岸新生、綠色造林、防洪治水及污水下水道等建設,是謂愛台十二項建設。這些建設雖然推動時間較長,但是與房地產都有直接或是間接的關係。其中全島便捷交通網是以更方便的交通建設,直接帶動房價的上揚,正如同台北、高雄市捷運帶來的效應;高雄自由貿易及生態港、台中亞太海空運籌中心、桃園國際航空城,乃利用特定區域的開發,提高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及土地使用率;都市及工業區更新、綠色造林、防洪治水及下水道建設,則是以改善生活環境為目標,提昇土地可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