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derbar dk Wikimedia Commons)
外交困局是政府多年來國政處理的一道難題,政黨二次輪替後即使有若干轉機,但深層危機恐怕依然存在。
外交工作講求靈活彈性,特別是在現實主義充斥的國際社會中,鬥智而不鬥力是小國生存要件。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外交往往會失之僵化而缺乏變通,落入硬碰硬的不利狀態。戰術層面的外交操作尤應避免受到意識形態影響。
外交屬於國家利益導向,國家利益與政黨利益或政治人物的個人私利並不盡相同。善用國家資源處理對外事務,則內政可作為外交的資產與後盾。若是出口轉內銷,以對外作為為政黨或個人利益服務,則內政就成了外交的牽絆。外交徹底回歸國家利益是刻不容緩的。
台海兩岸以金元投入外交競逐,結果邦交國不見得增加,卻便宜了他國,形成資源浪費。未來外交工作應打破數字迷思,方不至於過度遷就邦交國的金錢需索,並改以技術援助協助對方,以保障納稅人的血汗錢。此外,強化與重要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其意義恐不下於鞏固和邦交國的關係,因為前者的國際影響力常遠大於後者。與邦交國交往,因有求於對方,常使我國處在不對等地位;反之,無邦交國因無邦誼問題,反較能不卑不亢地對等互動。
台美關係始終是我對外關係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台美間的互信喪失殆盡,重建華府對我善意,是新政府外交的首要工作。以「不統、不獨、不武」型塑台海現狀,應是符合台美共同利益的作法。由於北京阻撓,我國元首無法出訪美國,過境外交乃成為一種變通方式。未來或許仍可透過此種途徑踏上美國土地,但應善用華府基於方便原則所釋放的善意,謹慎低調為之,避免造成美方困擾,方能使我元首過境受到可長可久的尊嚴對待。
在多邊外交方面,除了繼續保持我國在國際非政府組織中的活躍地位之外,並應配合拚經濟的主軸施政思維,厚植我國的經濟實力,使國際社會不容輕忽台灣的存在。我宜深切體認台灣的國際出路在經濟,並以人道主義,民主成果展現柔性權力,爭取國際組織成員國對我之支持。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屬經濟範疇,世界衛生組織則屬人道範疇。這些國際組織各有其專業要求,但也有其政治考量。對我參與議題,如何強化我國在前者的優勢,轉化我國在後者的劣勢,將與我經貿實力之提升和外交技巧的精緻化息息相關。
有效面對問題的方式在找出問題的癥結,我國外交困境的根源即在兩岸關係。經過民進黨八年執政,如今再說一個中國或許有時空錯置的感覺,然而一中迄今仍是國際社會現實主義下的「共識」,則是不容規避的殘酷事實。台灣的外交處境,關鍵不在我拒絕一中,而在北京的態度。日前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與布希總統電話會談中表示兩岸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與談判,則為兩岸結束僵局創造了契機。北京若能先從尊重台北自行表述一中內容做起,再輔以其「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之彈性立場,則兩岸某種形式對等態勢或可逐漸形成。至於能否將之延伸至國際關係,使北京當局終能從一中架構下面對中華民國的存在,將考驗雙方領導人的智慧。而台灣島內若能塑造不獨氛圍,將有助於北京當局在互信基礎下對台灣外交空間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至於透過談判促成兩岸外交休兵,及委由與對岸互動良好人士承擔若干外交任務,亦為符合我國家利益的具體作為。
(本文刊載於97.03.29 聯合報第A23版,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