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美國債信問題的影響,國際股市近日來連番重挫,也連帶影響台灣的股市表現。七月底台股指數還在8,800點左右,短短不到二個星期的時間,大幅下挫至7,148點,跌幅高達18%,可說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最大的下跌幅度。雖然國際股市近日有反彈的跡象,但是否因此就回穩,接下來美國的債信問題是否會擴大,以及第二次的經濟衰退是否就此到來,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這次股災應從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為債務上限問題的爭執起算,雖然在違約期限前兩黨達成共識,但已有許多股市的投資人失去耐心拋售股票,而在標普調降美國債信評等後,更引爆了全球股市投資人的恐慌,造成全球股災。事實上,這樣的場景在今年已不是第一次,年初歐豬四國的債信問題,也曾造成股市在短時間內大幅下挫,但相對於歐豬四國的經濟規模,美國的經濟規模是世界第一,債務規模也更大,所以造成的衝擊也是前所未有。
不過,美國債信評等調降後,是否會引起金融市場更大的動盪,還有待觀察。因為,美國債券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流動性最高的固定收益性金融商品,沒有其他的金融商品可以取代,因此即使信用評等被調降,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國家的央行,或是大型機構投資者拋售美國國債。更重要的是,原本預期降評會推生債券的殖利率上升(殖利率上升代表債券價格下跌),但因為全球股災,避險資金湧入債券市場,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低點,顯示各國認為美國債券違約的機率不高,仍是相對安全的投資工資。另一個特例是,當年日本喪失三A級債信評等,也未造成日本股市的大幅動盪,迄今十年期日本公債殖利率仍在一%左右。
因此,美國債券信用評等調降應該只是股災的成因之一,最主要原因還是與美國經濟復甦力道疲弱有關。事實上,金融海嘯後美國失業率始終維持在百分之九以上,加上近期以來的幾項經濟數據如:採購經理人指數、工業生產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等都出現全面下滑。而第1季GDP年增率由1.9%大幅下修至0.4%,第2季實際GDP成長1.3%,低於預期的1.8%。所以,其實在股災發生前,美國的經濟已經不好,信用評等調降只是更進一步的打擊民眾對未來景氣的預期。所以與其說信評公司調降造成了股災,不如說美國甚至歐洲近期以來疲弱的經濟表現,造成這次股市的大幅修正。
至於大家關心的經濟二次衰退問題,經由這次的兩黨對於債務上限的妥協,未來美國政府將致力於財政支出的縮減,加上國家信用評等被調降後,長期可能會造成美國政府及民眾的借貸成本上升,進而影響美國民眾的消費動能,制約經濟成長。但與2008年金融海嘯不同的是,當年雷曼兄弟倒閉之後,使的銀行間的資金流瞬間凍結,並逐漸由金融面擴散到實體經濟,進而造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但這次並沒有這個問題,國際資金在金融海嘯後的寬鬆貨幣政策下相當充沛,全球資金沒有斷鍊的危機,也尚未影響到實體經濟的表現。以歐美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大陸,今年7月份進出口貿易依然暢旺,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4%,進口同比增長了22.9%,貿易順差315億美元,甚至創下30個月來新高。因此,就目前而言,尚無法斷定二次衰退是否來臨,僅可斷定歐、美國家未來的經濟需經過很長的結構調整,要強勁復甦並不容易,但並不會發生像2008年似的陷入懸崖性的經濟大崩盤。
而對於台灣經濟的影響,因為台灣與全球金融市場的連動性相當高,因此無法自外於這場全球股災。不過,美債違約風險微乎其微,因此,嚴重衝擊金融市場機率不致太大。但是要注意的是,台灣雖自金融海嘯快速脫身,在2010年創下10.88%的高度經濟成長,但畢竟台灣還是出口導向型國家,面對歐美國家未來之經濟復甦可能不如預期,政府應及早擬定對策加以因應。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