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上述幾項核心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恰好是韓國政府大力推動文化產業之時,一般咸認為,這是透過正確的政策而成功振興產業的典範。雖然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撰文討論韓流的來龍去脈,但到底是哪些具體的措施,發揮了直接的功效,尤其對於影視產業競爭力衰弱的我國而言,有什麼值得借鏡之處,卻不易找到明確的答案。
在各項文化產業中,電視劇的外銷產值最高,也是帶動韓流的主力。為什麼韓劇的出口可以在短短幾年內暴增?韓國政府在此間扮演了什麼角色?本文將說明韓國政府與韓流的關係和刺激韓劇出口的因素,以探究引發韓流的真正原因。
壹、韓國政府與韓流的關係
韓國是個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國家,1970年代出口的重點在重工業,199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文化產業,希望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以帶動經濟發展。[2]
在各項文化產業中,最受重視的是電影,從他們的《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將電影放在定義的第一項,可見一斑。這是因為1994年金泳三總統在一場會議中,聽到《侏儸紀公園》一年獲益8億5000萬美元,相當於韓國出口150萬輛汽車的收入,感到相當震撼,而決心振興文化產業。[3]
相形之下,電視產業比較不被注意,但政府仍編列一些預算,鼓勵電視節目外銷,如:一、支援後製作業,補助相關的翻譯、字幕、配音等所需經費。二、鼓勵業者參與國際電視節,補助攤位租金及小冊子印製經費。三、補助一年一度舉辦的國際廣播影像展銷會(Broadcasting Worldwide Exhibition and Conference, 簡稱BCWW),該會為韓劇擴展亞洲市場的重要平台。無論如何,這些補助的規模都不大,而且對象並不只有戲劇,還包括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即使2004年《冬季戀歌》轟動日本之後,補助金額也沒有明顯增加。[4]
當韓流成為亞洲地區津津樂道的話題之後,韓國政府開始把強化韓流的影響力納入政策。首先,他們希望藉韓流之盛,推廣韓國傳統文化,建立國家形象。由於歷史劇《大長今》在亞洲及中東地區創下驚人的高收視率,使他們有了信心,希望戲迷們也能從中欣賞韓國傳統文化。2005年,文化體育觀光部在韓劇熱播的區域,實行韓風(Han style)計畫,推廣韓國傳統建築、韓食、韓紙、韓語、韓服及傳統韓樂,期能透過傳統文化的產業化,重新探索韓國傳統文化,並創造其經濟價值。由於韓食與韓服已在歷史劇廣為國外觀眾認識,也較容易商業化,便成為韓風計畫的重點。如在巴黎、柏林及紐約舉辦韓食節,補助在東京、上海等大城市舉辦韓國服裝秀及韓國傳統音樂會。但由於反應不佳,預算逐年下滑,至2011年便停辦。[5]
為了擴大韓流範圍,韓國政府推出戲劇展示及開發新興市場計畫,在韓流未擴散區域,低價賣出或免費播放韓劇。[6]然而,韓國電視業者懷疑這些計畫的效果。首先,戲劇的外銷,必須與買方多次洽談後簽約,政府的戲劇展示,只是在一些地方旅店舉辦,不僅對外銷沒有幫助,反而容易使外界誤以為,韓劇出口是由政府控制。其次,各相關部會在未充分諮詢業者的情況下,競相在海外城市辦戲劇展,多頭馬車進行,不僅成效不彰,還可能對韓劇的出口造成干擾或阻礙。有些業者甚至反對政府利用韓流來推廣傳統文化,因為韓流的內容與國家形象或傳統文化沒有什麼關係,強力介入,可能會引起鄰國的反感。[7]
貳、刺激韓劇出口的因素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是受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公司裁員、數千家企業破產,電視公司也無法倖免,問題甚至持續到風暴結束之後。[8]
受到韓元大幅貶值的影響,韓國電視台必須減少外劇輸入,增加韓劇輸出。同時,台灣自1994年正式開放有線電視經營之後,頻道數於短短幾年間快速上升,節目需求量也隨之暴增,各台紛紛購買境外劇播放。雖然日劇佷受歡迎,但每集費用大約美金7000至9000元左右,特別對小的電視台而言,負擔太重。相反地,韓劇可以每集美金600元的低價購得,不到日劇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對韓國而言,由於韓元貶值幅度大,戲劇出口的收益高達之前的將近兩倍,也促使電視業者積極拓展海外市場。[9]
韓劇在台灣播放之後,反應相當不錯,台灣業者認為它不輸給日劇,可謂物超所值,於是越來越多電視台買來播放。自1998年起,台灣成了韓劇的主要市場,2001年之後,華人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及新加坡在內,輸入的韓劇總數,已經超過了韓劇全部輸出量的一半。
參、結論
由於韓劇出口暴增引發韓流之際,恰好在韓國政府大力推動文化產業之時,一般咸認為,韓流的發生是政府的功勞。若想深入了解,通常也是先看他們的政策,也就容易被政府的論點左右。因此,韓國以外的學者,傾向於認為,韓流是韓國文創政策成功的證明。然而,韓國國內學者的研究,卻傾向於否認政府的功勞,至少在電視劇方面,韓國政府幾乎沒幫上什麼忙,而且韓流受到周邊國家注意之後,政府針對韓流推動的施政,非但無效,甚至形成干擾。[10]這是我們在研究韓國文化產業政策時,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
韓國電視業者們認為,文化觀光體育部,利用韓流宣導他們的傳統文化,是牛頭不對馬嘴,無益於韓流的拓展。所以韓風計畫會失敗,並不意外。但是,就一個文化部門的立場,這樣做並不能算錯。因為世界各國的文化政策,首要關心的就是精緻藝術與文化資產。流行文化強盛,若能由之傳達精緻文化、建立國家形象,那就是文化政策的成功。我國推動文創業,常有人質疑文化部不懂產業,從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有關韓流的措施來看,他們對文化產業所能做的,恐怕也很有限。如果業者不夠努力,製作不出優質的產品,或者環境惡劣,使有心人沒機會發揮,則再多的補助、減稅或保護措施,也很難提升整體的競爭力。
韓劇得以在短短幾年出口大量增加,令人刮目相看,至少可以歸納幾點原因:第一,政治民主化,政府解除對電視的管制,使壓抑多年的創意釋放出來。第二,原有的國營電視台走向商業化經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更加速了商業化速度。第三,資源集中在三家無線電視台,透過激烈的競爭,紛紛推出優質電視劇,以拼收視率,賺取更多廣告費。第四,亞洲金融風暴造成韓元大幅貶值,韓劇出口收益也因而倍增,提高了業者外銷韓劇的意願。第五,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因為開放有線電視經營,電視劇需求量增加,韓劇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薄利多銷。第六,韓劇本身在處理細膩的感情、營造劇情張力方面,有獨到之處,尤其擅於刻劃主人公受到壓迫、欺凌,最後復仇成功的故事,也因而特別受女性觀眾歡迎。這些特色在創造收視奇蹟的《大長今》當中,都可以看到。
台灣觀眾恐怕萬萬想不到,原來韓流的產生,我們曾經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貢獻可能比韓國政府還重大。因為,最早對韓劇產生興趣,提高他們外銷意願的,就是台灣的有線電視台。自從我國開放有線電視經營之後,一方面允許有線電視做廣告,使廣告量稀釋,電視劇製作成本下降,競爭力日趨衰弱;另一方面,有線電視大量購買韓劇,鼓勵了韓國電視業者外銷。年復一年,此消彼長之下,相差已越來越難以道里計。
看看韓國的例子,必須承認的事實,就是人家業者夠認真,不必靠政府。就算政府沒有推文化產業,韓流一樣會發生。回想台灣以前老三台時期,資源集中,電視劇製作仍不免被批粗製濫造,品質精良的作品就已經不多了。如今資源分散,有心製作好劇的人更缺少發揮空間。要想期待所謂的台流,實在希望渺茫。無怪乎有業者主張,乾脆傾全國之力,一年打造一部精緻大戲,還比製作一百部爛戲值得。
[1]Seung-Ho Kwon & Joseph Kim (2014), “The Cultural Industry Policies of the Korean Government and the Korean Wave”,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 20(4): 422-439, 本文引自422-423。
[2]Won Kyung Jeon, The ‘Korean Wave’ and Television Drama Exports, 1995-2005, PhD thesis in University of Glasgow (2013), 23.
[3]郭秋雯,《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動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34。
[4]Won Kyung Jeon (2013), 122-125.
[5]Ibid, 130-131.
[6]Ibid, 131-132; 賴逸芳,〈韓流擴散策略與政策支援—以影視產業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12)35(7): 92-97,本文引自95-96。
[7]Won Kyung Jeon (2013), 131-135.
[8]Ibid, 156; 顧金俊,〈韓國終于告別了”IMF”時代〉《經濟日報》(2001.8.27),下載自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ji/31/181/20010827/544590.html。
[9]黃葳威,〈1994關鍵年,廣播電視進入戰國時代〉,《聯合報》(1994.1.3),民意論壇;Won Kyung Jeon (2013), 160-161.
[10]Won Kyung Jeon (2013),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