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政經分離到認同的再疆域化,「心靈契合」之路該如何走?
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的談話中,指出「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以及「久久為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由此可見,習近平已體認到,兩岸民眾間要達到心靈契合,是一個需持續經營的長久過程。
然而,目前兩岸相關研究結果皆指出,一方面,臺灣民眾具有政經分離的特質,或為生計或發展前程選擇赴陸,但在認同上多數仍十分保留;另一方面,雖然兩岸交流活動能有效改善兩岸民眾相互的刻板印象,但在長期居留經歷方面,無論是赴陸的臺灣民眾,或是來臺就讀的中國大陸學子,隨著生活中接觸深度與廣度的增加,或因深深感受多面向的差異,或因不符期待的落差感,多數皆出現「認同的再疆域化」現象,即對兩岸間屬不同群體,此種「我群」與「他者」感受與認知的強化。此乃伴隨兩岸日益頻繁交流的情況下,無可避免的課題,該如何面對?如何看待?如何超越?至值吾人思考。
二、兩岸制度差異,「尊重」與「充分考量」實際指涉為何?
在此次談話中,習近平對「一國兩制」有更多的著墨。如: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國智慧,既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又有利於統一後臺灣長治久安。」
「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一國兩制』的提出,本來就是為了照顧臺灣現實情況,維護臺灣同胞利益福祉。『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臺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雖然習近平提到「臺灣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等原則,但具體來說,這些原則究竟將如何被實現?臺灣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會如何被尊重?臺灣現實情況又將如何被充分考慮?當前,這些實際問題所帶來的模糊空間,在與臺灣民眾的務實性格相交乘之下,恐將衍伸更多疑慮,還需更多說明。
綜言之,值此《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兩岸交流發展至今,正面臨更多亟需兩岸一同正視、面對、對話、解決、超越的課題與挑戰。當兩岸雙方願意摘下看待對方的「有色眼鏡」,能正視差異、拋棄先入為主的既有刻板印象,真正相互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理解、包容、交流、對話,達成視野交融之時,兩岸將有更多正向發展的動力與未來。
(本文已刊登於108.1.27 臺灣導報:https://bit.ly/2JG0e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