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將人口按年齡區分為0-14歲的「幼年人口」,15-64歲的「經濟勞動力人口」或「工作人口」,以及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從這三個年齡群比例的變化,即可看出一個國家或社會的人口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扶養比(或稱依賴比)即是其中一項人力指標,又可以區分為扶幼比(幼年人口數除以15-64歲人口數)與扶老比(老年人口數除以15-64歲人口數),扶幼比加上扶老比,就是所謂的「扶養比」,數值愈高則代表負擔愈重。
台灣於1950年代,扶養比接近1,也就是一位工作年齡人口養將近一位依賴人口,負擔是相當重!而其中扶幼比遠超過扶老比,因當時幼年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又稱「老化指數」),曾高達18比1。一直到1970年來仍然處於居高的扶養比狀態,當時台灣卻能有高度與持續的經濟發展,無怪乎,世人以「經濟奇蹟」稱之!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與平均餘命的提高,幼年人口比例逐漸下降,且降得比老人的提昇為快,所以整體扶養比也隨之下降。而老化指數至目前也降至了1.5比1,未來十年內將降至1比1之後,即會翻轉為扶老比高過於扶幼比的情形,也是整體扶養比上揚的時候(如下圖)。
什麼樣的人口結構是最有利於經濟發展呢?當然是扶養比愈低愈好,於是有所謂的「人口紅利」(population dividend),通常以扶養比為0.5以下來定義,也就是「經濟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至少66.7%(亦即依賴人口低於33.3%)的階段;以台灣來說約在於1990至2027年的時期,稱之為「人口紅利期」,或稱1990年開啟了「人口紅利視窗」,而將於2027年關閉(如下圖)。
由於以上「人口紅利」的定義,假設扶養幼年與扶養老年是一樣的負擔,而實際上,在扶養老人時比較能區別出年齡上的差異,也就是年齡愈大負擔愈大。隨著未來高齡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中所謂的「老老人」(可定義為75歲以上或80歲以上)比例會不斷提昇。基於此,一個嚴謹的「人口紅利期」定義,以經濟勞動人口占總人口70%作為門檻較為適宜,那麼台灣於2000至2020年期間,可以稱為「黃金二十年」!目前除了日本以外,另外包括我國的三小龍以及中國大陸都進入「人口紅利期」,經濟發展的潛力無窮!
1997-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當時的四小龍只有台灣仍維持經濟正成長,韓國情況相當不好,人均所得大不如我國,可是在2004年韓國卻能超越,究其原因,除了匯差與大企業拉台之外,能善予運用處於紅利階段的人力資本,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同樣的情況,許多亞洲國家於近十年崛起,人口紅利絕對是理由之一。
若將國家的政策比喻為「武器」,那麼人力資本也就是「子彈」,政策正確(武器已瞄準好目標)加上良好的人力資本結構(子彈夠多),那麼競爭力就強!光有武器沒有足夠子彈,就像日本已脫離人口紅利期並進入「超高齡社會」,就算瞄準好目標,沒有多少子彈可以擊發,競爭力強不起來!在民進黨執政八年,不知道台灣所擁有的勞動力,更沒有正確的方向去發展,錯過了八年紅利期,如今只還剩下最後「黃金十年」,再不把握就來不及了!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