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爭議已近一年,貨品貿易協議因而延宕,兩岸兩會復談後快速進展的經貿合作,如今進入深水區恐待突破。然而面對全球經濟尚未全然復甦之際,不可否認中國大陸持續穩定成長的經濟實力及市場潛能,仍是
台灣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動能,因此,持續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突破當前
兩岸經貿困境,仍有其必要。
細數台灣優勢,台灣雖然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然而台灣仍然造就許多具國際
競爭力的優良企業。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近來市值已達3.2兆,快超過全球第一名的英代爾公司;全球第一的IC設計高通公司,近來也曾表示台灣的聯發科是高通最可怕的對手,可以預期聯發科很有可能很快超過高通,成為世界第一的IC設計公司;而製作光學鏡頭的大立光,提供蘋果及大陸手機光學鏡頭,隨著手機日新月異,大立光股價踏上2000元,已經超過1990年的股王國泰人壽,創台灣股票市場的歷史紀錄。
上述台灣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發光發亮並非偶然,其成長茁壯的共通點,在於善用兩岸優勢,整合兩岸資源,運用台灣的技術、資金、管理,以及大陸的勞力、土地和市場,通力合作後,在其專業領域中大放光芒。兩岸產業合作應該持續朝向此方向前進,找出兩岸產業優勢並加以整合,開創大中華利基。
以聯發科為例,聯發科至目前成立17年,藉由製作白牌手機自中國大陸市場發跡,自身致力於整合前後端晶片,提升晶片品質及優化自身成本結構,曾經造就全球手機出貨量40%的晶片組都是由聯發科提供的佳績。今年聯發科進一步宣布推出八核心64位元LTE智慧手機單晶片,與高通搶食4G LTE市場,成功藉由中國大陸市場拓展至全球,在IC設計產業上坐二望一。
而近日網路夯賣的小米機,事實上也是兩岸產業合作的好範例。小米科技成軍不到四年,在大陸手機市場闖出一片天,品牌背後靠的是台灣英華達與富士康的組裝服務、勝華與宸鴻的觸控螢幕、聯發科的晶片等零組件供應鏈的成功支應。如今小米科技進一步與聯發科合作,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4K智慧電視上採用聯發科的晶片,可以看出小米科技正式進軍多屏互聯的此刻,台灣的聯發科扮演著關鍵角色。小米科技藉由整合兩岸產業優勢,以中國大陸市場做為品牌扶植的搖籃,採用台灣頂尖零組件,配製出物超所值的產品,再成功以網路販售通路方式銷售,售後關切網友市場反應及需求,成功拓展小米機在年輕粉絲(米粉)的地位及期待,創造一個又一個令人驚艷的佳績。
小米機和聯發科攜手合作,成功發展出嶄新的品牌和搶手的產品,這兩家分別為大陸和台灣企業,開創了兩岸手機產業成功合作的案例,讓人見識到兩岸在同步追求關鍵技術領先的同時,仍然擁有許多合作的契機。目前大陸擁有廣大市場,具備造就品牌及制訂標準的優勢,不但致力於扎根基礎科學,並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驅動創新能力,可望達成2015年達到占GDP的比重達8%的目標,在軟體、生物醫藥、通信設備、環保裝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已有所成績,並可預期十三五規劃會繼續完成2020年占GDP的比重達15%的目標;台灣製造業長期ODM及OEM的豐富經驗,使得台灣產品在高出貨速度要求下仍能保有高品質,亦具備市場化能力,而服務業亦在自由化過程中,相對於大陸服務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
現有的兩岸經合會、兩岸產業合作小組、搭橋專案等平台,應當深入研究兩岸合作成功的案例,多方思索兩岸產業可以合作的產業項目,除了將合作項目具體擴散至兩岸服務業之外,亦可考慮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及大陸自貿區、兩岸城市對接進行跨業別合作的可能性,多面向擴大兩岸交流合作。
事實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兩岸三地企業已逐漸在全球嶄露頭角。2013年中國大陸及香港已有89家公司,列入世界前五百強排行榜,而台灣亦有6家進入世界前五百強當中。倘若兩岸持續整合兩岸產業優勢,發揮所長共同創造最大利益,不但可以突破合作深水區,打造愈來愈多國際一流的企業,亦可開創大中華利基,成功地以兩岸合作走向世界。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