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最近(9月下旬)中國大陸商務部所發布的「2015年對外直接投資」資料統計顯示,2015年創下1,456.7億美元新高,首次超越日本的1,286.5億美元,僅次
美國的2,999.6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對外投資大國。同時, 2016年迄7月止,接近6千家企業對全球超過16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達到1,180.6億美元,預估可以超越2015年,再創歷史新高。
如果將中國大陸從2003年起開始發布年度對外投資之數據加以分析,過去10年年均成長達到36%,2015年對外投資規模為2002年的54.1倍。其中,2011年~2015年「十二五」計畫期間對外直接投資金額5,390.8億美元,是2006年~2010年「十一五」計畫期間2,246.2億美元的2.4倍。此外,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過去以國營企業為核心的對外投資行為,近年民營企業隨著改革開放加速成長茁壯,同時在其政府政策支持下,逐漸成為對外投資主軸,甚至是許多國家招商引資欲拒還迎的對象。
在此檢視開放陸資來台政策,自2009年6月30日起迄2015年止,共計核准投資案件789件、金額14.43億美元。若以陸資全球投資布局來看,此一期間陸資來台投資數量微不足道,是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一個「尾數」。亦即面對陸資對外直接投資呈現「飆漲」狀況之下,未來在吸引陸資政策上何去何從?是採取鎖國政策持續阻擋陸資?抑或是調整開放政策吸引陸資?是否與陸資攜手拓展大陸新內需市場?甚至與陸資共同創造全球新出口市場?這些問題頗為值得
台灣加以探究。
換句話說,雖政權三度輪替,但實事求是,針對陸資來台嚴格限制,其實並非較佳選項。首先,目前
兩岸關係受到
九二共識理念衝擊,已經非常緊繃,在此一狀況下,排斥陸資來台,恐將導致
兩岸關係更加惡化。其次,現行所推動的「綠能科技、亞洲矽谷、生技醫藥、智慧機械、國防航太」五大產業創新計畫,其中前面四項,需要大陸市場支持;再者,重啟「南向」政策,則與大陸的「
一帶一路」政策之交集,也是需要陸資參與搭橋。
無庸置疑,面對兩岸關係存在不對等性與不確定性因素糾葛之下,尤其大陸推動陸資來台,在經濟布局考量的背後仍隱含著政治統戰思維,此乃近年台灣內部「反中」、「獨台」人士排斥陸資來台所形塑出來的論述基礎,導致其成長頗為緩慢。因此,如何針對陸資來台所可能衍生的疑慮建立完善周延管理制度,俾讓弱勢產業或邊際
勞工揮別陰霾,顯得格外重要。
很顯然地,放寬陸資來台,既是機會、也是威脅,與其疑慮陸資暈染,不如有效管理,進而取其利、避其害。至於這些措施,包括:
其一、提高安全防衛體系,減少社會各界疑慮。亦即在現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建議參考美國「綜合商業及競爭法案第721條」,增訂陸資來台投資安全防衛條文,若足夠證據陸資危及國家安全,則授權總統可以適時中止其投資行為,減少社會各界疑慮。
其二、明確投資准入規範,保護國內產業發展。亦即在現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73條中,建議參考美國「綜合商業及競爭法案」、「外國投資暨國家安全法案」,除限制具有國有、控制權併購型、軍事敏感標的及受到扶植等背景陸資來台外,同時設置國家安全監督小組,規範將可能涉及國家安全疑慮的重要產業交易範圍,保護國內產業發展。
其三、建立風險預警系統,降低經濟遭受衝擊。亦即政府主管大陸部門針對陸資來台,包括:產業分布、股權結構、異動流向、涉及關鍵敏感技術、房地移轉、行銷通路等層面指標,透過分析其各種不同可能風險情境,建立一套較客觀的預警系統,降低經濟遭受衝擊。
由於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國內市場需求狹小,難以達到規模經濟,在因應區域經濟整合發展,以及國際生產要素重組趨勢,尤其面對大陸產業供應鏈結逐漸建立完整下,若欲擺脫被「孤立化、邊緣化」的威脅,唯有從「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角度切入;同時,在國家安全前提下,借力陸資來台,更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俾讓其成為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新動能,產業加速轉型之新泉源。
(2016年10月18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專家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