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觀光局宣布推出第三波國民旅遊補助「春遊方案」,被外界批評飲鴆止渴。除了假擴大內需之名,行年底選舉政策買票之實外,更糟的是,這種常態性的補助將會葬送台灣觀光業的生產力,愛之適足以害之。
蔡政府該看看亞洲各國的作法。日本的全球旅遊競爭力高居亞洲第一,為達成2020年赴日旅客從3000萬衝刺到4000萬人次的目標,政府擴增預算,提出各項對策,以提升軟硬體與服務質量,不斷獲得國際旅客的肯定;同樣地,南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也都提出各自的觀光願景、定位與行銷策略,並以其特色優勢來展現國家的旅遊競爭力。
而台灣近1年來卻不斷以補助方式來振興國旅,這樣就能減緩去年國人出國旅遊高達557萬人數的逆差嗎?能止血觀光外匯1728億元的逆差嗎?能把國人出國旅遊總支出7489億元留在台灣嗎?補助無法擴大市場基數,只是轉移傷痛的鋸箭療傷,且有可能傷害到旅行社、航空公司等相關產業的未來發展,真是腦殘的決策。
亞太市場將是全球觀光市場的領頭羊,亞太地區在2016年占全球旅遊收入的30%,未來市場規模還會擴大,區域競爭日益激烈,台灣觀光卻正在引刀自宮。
台灣的觀光問題一籮筐,大多數景點相互模仿,少特色沒亮點,去一次就不想再來;觀光夜市從台灣頭到台灣尾相似度也太高,觀光客進不來。政府與其不斷花錢補貼國民旅遊,倒不如提供經費給各地方政府,促使他們凸顯「越在地越國際」的特色亮點,讓國內外遊客能深刻感動、流連忘返。這樣才是把錢花在刀口上。
國內的觀光總體政策已到了該重新盤點的十字路口,到底台灣的觀光願景、定位與目標是什麼?究竟還應強化哪些大型的觀光建設或地方性的國民旅遊建設?還有哪些國際性的活動或地方特色活動可以強化行銷?如何增加國人離峰旅遊的需求,以及找出觀光外匯逆差的原因等等,主管機關都應該再深入重新檢討。
想讓台灣的觀光再度活絡,在整體行銷上要有市場區隔的概念,就設定的目標市場來計算觀光來客與外匯的順逆差,採取各種不同的行銷策略,並規畫不同時程的活動,這都需要用心研究。觀光局千萬別只會便宜行事,在「暖冬春遊」後,又再來「夏夢之旅」補助了。
(本文曾刊登於108.03.08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