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在西九龍高鐵站排隊退票的香港市民。)
如果說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的出現是一面照妖鏡,讓各國政府的疫情處理能力現形,那麼蔡政府的表現可說是績優前段班。從民調亦可看出,不僅有八成的民眾對當局防疫有信心,連帶也為
蔡英文總統個人創下就任以來最高滿意度。然而能使
台灣政府決策亮眼的原因,媒體與在野黨的監督,絕對功不可沒,方能順勢改正防疫隔離不給假、無補償,及紓困緩不濟急等問題。
為防止疫情擴散,當局極力杜絕一切與疫區接觸之可能,甚至為避免群聚感染還延後兩週開學,即便是陸配子女來台都被拒於國門之外。但防堵抗疫要在方方面面都控制得宜並不容易,因此口罩需求不減,就算配售也很難買到。
不過在某些作法上若願意加以調整,諸如提供「防疫津貼」,鼓勵被強制檢疫、隔離者不趴趴走,以降低民眾恐慌,付出的成本,其實比添購口罩生產機具的預算還低。就以
基本工資月薪2萬3千8百元計,14天的隔離,一人不到1萬2千元,假設隔離人數達到一千人,花費不到1千2百萬元,是不是比買機器加開口罩生產線的預算2億元便宜。
所幸蔡政府已接受在野黨這項提議,事實上這次在野黨研擬之防疫紓困草案還有不少值得借鏡的措施,除了獎勵疫苗的開發外,實施遠距教學、遠距醫療都是可以減少百姓困擾與口罩用量的好點子。
以「延後開學」來說,為方便家長照顧12歲以下的孩子,當局提出給假不一定給薪的「防疫照顧假」,不僅讓勞資對是否要給薪彼此較勁,還形成
勞工與公務員不同調之現象。但政府若是鼓勵學校採取遠距教學的話,學生的受教權不但不受影響,如搭配運用校園閒置空間疏散學童,老師以直撥方式授課,家長甚至可以不用為是否要請「防疫照顧假」而傷腦筋。
台灣是資訊大國,但當局卻鮮少思考到將國力延伸至抗疫運用上,君不見護理人員為了幫隔離民眾送飯,單穿脫防護衣就要耗費1小時。為何不使用機器人送餐、送藥,以及遠距醫療,如此既能降低醫護人員染病風險,又能減少工作量。若再加上治療新冠肺炎的疫苗研發成功,不斥是加入WHO最有利之宣傳。
台灣雖因防疫而對經濟造成莫大衝擊,正如經濟部近日就為了會展產業而積極協助尋求買家,事實上如運用線上採購及視訊會議,同樣可達成目的,並減少群聚感染與經濟影響程度。甚至當局在決策上亦應再「科學化」一些,譬如申請「歸化」是用居留台灣的時間,故以1年是否超過183天為原則,評斷陸配子女能否回台,就不應用「國籍」來破除人道精神。期待蔡政府能廣納雅言,透過防疫讓台灣的軟實力再升級,治理更上層樓。
(本文曾刊載於中國時報2020年2月24日之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