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Angela Merkel。)
被《富比士》(Forbes)雜誌評選為去年和今年世界最有權力女性的安葛拉.梅克爾夫人,就任德國總理到本周剛好滿2年。許多人不知道她婚前本名實為Angela Dorothea Kasner。她第一任丈夫叫Ulrich Merkel,兩人雖已離婚,她卻沿用他的姓,而不將現任丈夫Joachim Sauer的姓,冠於安葛拉之前,似乎難以理解。
梅克爾雖在西德漢堡出生,卻在東德長大。父親是基督教牧師,當年東西德間有柏林圍牆阻隔,她家卻擁有兩輛汽車,自由往來兩德之間,曾受質疑。梅克爾從萊比錫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又在東德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因此她不但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首位學自然科學而做到國家領袖的人,今年才53歲的她,更是歷來最年輕的總理。
梅克爾雖曾加入東德所謂的「社會主義青年團」,但她在柏林圍牆倒塌前,即已參與爭取民主自由的運動,兩德合併後立即當選聯邦眾議院(Bundestag)議員,從政很早。梅克爾在柯爾(Helmut Kohl)內閣時代出任婦女與青年部長,後轉任環保與原子反應器安全部長。據說柯爾背後叫她做「那個小女孩」。
2005年國會眾議院改選,梅克爾領導的「基督民主聯盟/基督社會聯盟」(CDU/CSU)只獲得35.3%選票,與緊追在後的「社會民主黨」(SPD)相差僅1.1%,相持不下。雙方艱苦談判3星期才獲得協議:梅克爾出任總理,但內閣16位部長要讓一半給SPD。得來不易,她更需大力改革,獲得德人擁戴。
梅克爾精通俄文,又因看透國際共產主義真面目,她與前任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總理因競選時批評布希總統,進而產生反美情緒,正好相反。2003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因法德兩國反對而拒絕制裁伊拉克哈珊政權時,梅克爾就公開表示美國攻打伊拉克是已經「無可避免」,顯示出反對黨不同意執政者的立場。
梅克爾出任總理後,曾主持「八國集團」(G8)年度高峰會議,今年上半年更擔任歐洲聯盟輪值主席,而在這些場合,她針對許多國際問題與布希聲氣相投,兩人交情更深。梅克爾的英文也好,上周末由教化學的丈夫陪伴,到德州克勞福的布希家族農場作客並過了一夜,次晨由布希親自開輛吉普車載她出遊,擺脫媒體跟蹤,至於談些什麼問題,只有兩人自己知道。
類似的高峰會後,白宮照例在德州農場旁舉行記者會,由兩位主角簡述會談經過,然後允許雙方各有兩位記者發問後結束。梅克爾叫布希「dear George」,布希則叫她「Angela」,顯然比布希與薩科奇的交情深得多了。
從國家領袖口中挖新聞,幾近不可能。那天布希列舉的討論議題有: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索沃、緬甸、黎巴嫩、中東和平與以巴會談、WTO與多哈回合、環保與地球氣候變化,乃至梅克爾的印度行。
梅克爾比布希略為明確一些,她提到德國在阿富汗代訓軍警;而她雖強調循外交手段解決伊朗的核子研發問題,卻在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案之外,也提醒國際原子能總署應制裁伊朗,更重要的是,她承諾將檢討德國與伊朗間現存的經貿關係,暗示有降低的可能。
有關其他中東問題,梅克爾說德國在黎巴嫩派有維和部隊,將繼續支持抗拒敘利亞的黎國現政府。
梅克爾最重視的兩樁事,一是布希承諾美國將全力支持德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另一則是即將在印尼峇里島召開的世界氣候變化大會,德國誠摯希望在會前能先解決歐盟與美國間的歧見,才能繼《京都議定書》後,進一步面對全球最關心的環保議題。
記者的發問則大都與巴基斯坦總統穆夏拉夫有關,而與美德關係無涉。被問到中、俄兩國對伊朗問題的態度時,梅克爾小心翼翼地答稱,會循外交途徑爭取支持。她也承認德國問鼎安理會一事須獲這兩國支持,否則聯合國任何體制改革都難成功。
繼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哈德雷(Stephen Hadley)也為記者舉行說明會,其實並未透露太多新消息。倒是他說,布希與梅克爾兩人每隔一周就使用最高機密的視訊電話談天,外國無法竊聽,有時會聊很久。也難怪兩人交情如此深了。
(本文刊載於96.11.19 中國時報第F2版,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