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國際玉米飼料價格節節上升,嚴重影響到我國畜牧業。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副理事長楊河北舉例,以玉米為主的養豬飼料每公斤已漲至10.5元左右,對養豬戶而言每頭豬成本增加約3成,尤其我國對玉米飼料長期仰賴進口,負擔可謂相當沉重。如今政府雖有意釋出6萬5千噸舊米解困,但理事長表示目前國際糧食缺乏,政府應檢討我現行休耕政策,鼓勵農民重新耕作農田,提高國內糧食自主率,才能有利於我國農業的永續發展。
回顧我國休耕政策的時空背景,係為政府因應稻米生產過剩,及為符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該放稻米、蔗糖進口與削減農業補貼之規定,必須調降水稻、甘蔗等保價收購作物生產面積,以維持國內稻米供需平衡與穩定國內糧價。為此,政府提出許多補償性措施,來協助農民度過困境。其中包括在「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係「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之延續)下所推動的休耕政策。
然而,近年來主要糧食生產國天災不斷及原油價格高漲等因素下,造成國際糧食價格逐漸飆漲,糧食危機蠢蠢欲動。農民認為在進入糧荒時期,必須反省現行的休耕政策,提出地盡其利的重要性。況且台灣的小麥、玉米、黃豆等穀物自給率均低於二%,是糧食自給率偏低的主因。如今台灣尚有20幾萬公頃農田處於休耕狀況,約佔我國四分之一農地面積,無法地盡其利,尚屬可惜。
為了重視農地休耕閒置問題,以及促進農地資源有效利用,政府已於98年 5 月 27 日正式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希望透過土地移轉來擴大經營規模,讓農業經營效率化;另透過活化人力流動,達到解決農戶經營規模小及農地坵塊分散,改善農村人口老化問題,以發揮規模經濟效果,提高企業化經營效率等理想。
而為強化政策可行性,政府也於2008年9月起遴選10個試辦區進行推動,藉由其試辦過程,檢視「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規劃內容之可行性;經過一年的試辦後,於2009年5月正式宣告開始擴大辦理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農委會表示,將設定民國101年當年全台活化農地面積至少1萬公頃,以達到擴大經營規模之目標。
另外,政府亦重視國產飼料玉米產銷。去年起農委會大力推廣契作飼料玉米,以三年為期訂定契作獎勵措施,提供參與契作的農民獎勵金。同時訂下目標,希望飼料玉米的種植面積可以逐步增加,到民國102年時達到8000公頃,達到活化休耕農地,以提高國產飼料玉米的自給率。
未來,農委會將提出變更國內既有耕作制度構想,主張耕作土地由固定作物改為輪作。所謂的輪作,就是在同一塊土地上,依照時節種植不同的作物,使得農地終年有作物生長,讓農作物輪流吸收土壤中的不同養分,耕種過程中也能適度休養,不但可以預防病蟲害,也可增加地力與收成的多樣性。一旦輪作制度上路,將可促進活化土地,農民收益來源也更多樣化,對提高作物生產價值與穩定農民收入有很大的效益。
我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為確保糧食供應無虞,農委會於去年召開的「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及今年初舉辦的「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皆將糧食安全列為首要重點。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活化休耕田地、小地主大佃農、農村再生,另配合提振米食消費政策,鼓勵國人改變飲食習慣,減少其他穀物消費需求等措施,以增加國內糧食供給與提高糧食自給率。
最後,對於民間傳言將停辦休耕措施與補助一案。農糧署表示,推動活化休耕田,乃鼓勵種植糧食、飼料等作物,主要係經由輔導及獎勵方式進行。對現階段未能活化部分,仍將採取補助種植綠肥作物,做為潛在的供應能量。因此不會停辦休耕與補助措施,請農民團體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