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一○五學年度)台灣高等教育的招生將面臨「一○五大限」,即所謂的「大學懸崖」。係指兩年後的大學入學新生人數(民八十七年出生的人口,二七一四五○人),將比今年入學新生人數(民八十五年出生人口,三二五五四五人),在出生時相比驟降五萬多人。此外,民九九年虎年出生人口更僅有一六六八八六人,會在二○二八年(一一七學年度)的一四年後進入大學就學,屆時台灣高等教育的招生會更加嚴峻。將會造成大量的大專院校減併、轉型或退場,也會造成至少一五○○○名大學教授的失業潮。
面對此一挑戰,教育部除表示希望在五年內將現行一六四所大專院校減至一○○所以內外,更將積極面對最困難的大學教師失業所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將成立專案辦公室與經濟部、科技部進行跨部會研議規劃大學教師高級人力重分配,轉介適合教師到產業界,協助產業升級,並藉此協助台灣轉型成知識型社會。其提出的高級人力重分配方案包括:一、鼓勵企業成立研究中心,轉介適合的大學教師轉任協助企業研發工作。二、獎勵輔導大學教師創意、創業。三、輔導大學教師轉進政府機關公部門,協助政府進行專案規劃。四、擴大海外辦學,協助大學教師到海外授課或研究。
比起過去政府面對少子化對台灣教育衝擊的缺乏積極作為,以及過去從一九九四年教育改革廣設大學以來,台灣高等教育的缺乏規劃、管理與趨勢引導,以致造成現今大學數量過剩、流浪博士的高教懸崖看來,這次教育部能勇敢面對少子化所帶來台灣高教的招生困境和大學教師的失業問題,研擬跨部會的具體解決方案,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綜觀目前提出的初步高級人力重分配方案,僅有擴大海外辦學能提供大學教師繼續留在教學現場。其他都是要大學教師轉業,離開任職多年的教學工作,不管是到產業界研發、自行創業或到政府部門進行專案研究,都必須離開學校,對於大學教師來說應屬不易。而且這些方案如何讓企業界在微利時代又能買單進行研發?如何讓大學教師在創業不一定成功之下又能獲得資金協助?政府又如何在財政拮据、人事法規限制之下讓沒有公務人員資格的大學教師領取公職薪水?這些都是有待專案辦公室仔細規劃,甚至研修或制定新法,才能具體落實執行此一構想。
事實上,少子化對教育的衝擊,最早已經面對的是幼教、小學、高中職和流浪教師。政府以陸續調降班級人數和提高教師員額編制來因應,並藉此提高中小學教育品質。因此,要解決大學教師失業問題,首先政府應思考擴大大學教師的需求面,擴大高等教育投資經費,在公立大學可降低每班大學生數量,增加選修課程,研擬提高系所基本教師員額數量和基本授課鐘點,藉以增加研究能量,並提升大學教育品質。其次,應努力增加大學學生供給面,台灣高等教育具有國際競爭力,應努力吸引國際生、大陸生來台就學,並鼓勵國人終身學習,提倡樂齡大學,充分運用當前過剩的高級人力資源。再其次,大學教師本身除教學外,亦應積極將自己的研究與升等,結合台灣公共政策與企業需求,俾利提升未來可能的轉型能力。最後,政府則要提供優厚誘因,鼓勵企業界和民間基金會、智庫等可能容納大學教師之機構,成立各種研究發展部門與專案合作,以媒合大學教師順利轉業至企業界等研究機構任職。
總之,台灣高等教育招生困難所導致的學校減併或轉型、退場,以及教師失業潮,確實應該及早規劃因應並具體落實成果,讓危機變為轉型契機。如何讓過剩的大學教師變成台灣轉型為研發、知識、創業新產業經濟型態的驅動動能,有賴教師本身、大學院校、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國發會共同合作出擊,成功地將寶貴的高級人力留在台灣、重新分配,協助提升國家研發競爭力。
(本文已刊登於2014.11.14 臺灣時報第4版焦點)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