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的二次臨時會已接近尾聲,出人意表的,原本朝野攻防的焦點完全擺在服貿協議與核四公投案,但在洪仲丘案的社會效應快速蔓延之下,反而讓朝野在完全無異議的情況下,火速通過軍審法。這同時也突顯,過去立法院所謂的朝野重大歧異,可能沒有想像中來得分歧,只要有第三方代表的政治力量介入,原本朝野對立的政治結構可能因此遭到打破,並讓朝野雙方願意共同合作,回應第三方政治力量的訴求。此次第三方政治力量的代表,即是洪案所引發的公民力量。
如果洪案的公民力量是代表一種自發性的公民意識覺醒運動,則民進黨在立法院所發動的服貿攻防戰,即可視為一種傳統的政治動員戰。這種政治動員的特性是,服貿協議的主戰場看似在立法院,實際上是民進黨在社會各階層開闢戰場,將整個社會變成一個戰場。
因此,打從一開始,民進黨在其網頁上,呼籲涉及服貿協議各產業的民眾,主動打電話給選區內的立委,要求實質審查時刪除其所涉及的產業。緊接著,蘇貞昌開始一場接一場的下鄉座談會,與各產業業者進行座談,並喊出「自己的飯碗自己顧」。政治動員的第三步驟,開始打宣傳戰。於是乎多名學者專家跳出來質疑服貿協議,批評其可能為台灣的經濟帶來嚴重的損害。
到了最終階段,則是發動耳語戰與群眾戰,坊間開始流傳服貿協議可能讓「計程車小黃變小紅」、「台灣勞工沒飯碗」或「美容業洗髮兼洗腦」。當立院在臨時會進行服貿協議的公聽會時,綠營民眾開始包圍立法院,並因此爆發流血衝突。當一切的精心策劃看似完美成形時,洪案的凱道白潮瞬間將綠營的盤算徹底沖毀,同時也讓民進黨的這場政治動員大戲,草草收場。
迥異於傳統的政治動員戰,洪案白潮所代表的公民意識與力量,呈現出不同以往的兩個特點︰第一,網路科技的力量,讓個體的公民可以在網路的場域快速串連,形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第二,自發性的組合與參與,白潮的成員來自社會各界與各階層,並且完全是由下到上的自發性參與,而非由上到下的政治動員。
台灣自發性公民力量的湧現,在未來可能對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其運作的邏輯與方式完全跳脫以往的政黨政治框架,這對傳統的兩大政黨與政治人物,可能帶來諸多嚴厲的挑戰,但在這些挑戰的背後,卻也蘊藏更多更大的希望與機會。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