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政院主計處發表聲明指出,由於政府宣布停建核四及總統罷免案等政經不穩因素,導致「受訪民眾情緒激動,無法理性判斷選答」,是故已完成的第四季消費者動向調查結果將不予公布,連帶著未來亦將停止編製消費者信心指數。政府這項舉動,不但表示其對統計超然性與客觀性的專業不夠尊重,更再次凸顯出其意圖操控數據、掩蓋事實,乃至沒有勇氣與自信面對問題相的可怕鄉愿心態。站在專業監督與民眾知的權利之維護立場,吾人允宜於此嚴正表示關切。
主計處從民國八十七年一月開始按季辦理消費者動向調查,其中包括六大基本問項: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國內經濟景氣、國內就業機會、是否投資股票時機以及是否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等,藉民眾主觀意見的蒐集,再據以編製消費者信心指數,表示民眾對未來半年的經濟信心狀況。這項調查的性質為主觀性反應的切實呈現。即使不論此類主觀預測在整體經濟預測中的必要或重要性,最起碼它清楚地提供政府決策者,對社會大眾實際的切身感受,有進一步了解或體認的管道與資訊。
有趣的是,即使主計處緊急臨時喊停,不公布消費者信心調查的結果,民間的某民調中心卻馬上比照主計處的調查及問項,自行辦理了一次同規模的調查,並對外公布其結果。當然政府或可質疑其公信力的問題,但這也正是這類調查工作本就該屬政府職責的原因所在,如今即使政府意圖刻意扭曲與隱瞞資訊,在蓬勃發展的民調市場下,根本亦不可能成功。既然封鎖資訊的實效自始便不可得,政府又何必徒然作出如此草率而粗糙的決定。
不過,從這項民調的結果,的確也證實了主計處所言,當前政局不穩對國內經濟及民眾的預期心理,確已影響極深。相較於主計處七月份的調查結果,十一月份消費者信心總得數為六十九點零五,降幅約為十二點左右,創下開辦這項調查以來的最低紀錄。在分項調查中,民眾最沒有信心的指標是「就業機會」,得點數約為五十六點。相對於其他幾個分項,消費者顯示出對目前經濟情勢與環境惡化的擔憂程度,遠較個人「經濟狀況」或「投資股市時機」等指標,來得更為嚴重。這點其實與日前許多客觀的調查或估算數據所顯示的結果,若合符節。由此可以看出民眾主觀的意見與看法,從結構上分析,仍然是維持相當的理性內涵。尤有甚者,民眾因國內政經情勢不穩,造成對未來經濟走勢預測及消費意願均明顯趨向悲觀。從指數上來看,甚至比去年第一季金融風暴時還低,可見社會大眾對新政府上任後這段時間政績表現的憂心與惶恐。主計處以鴕鳥的心態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似乎要民眾連表示悲觀的「權利」都不可有,豈有此理。
此外,主計處強調由於很多受查戶情緒甚為激動,對政府的支持或反對立場鮮明,故致統計結果變異甚大,中間數值幾乎沒有。如果這是一個實情,那麼調查結果公布反而是反映現狀的最佳方法與機會;如果可能不是實情,則主計處允宜從專業的角度去找出問題所在,進而尋求抽樣方法、調查方式或問項設計等的改善與解決。如今政府不此之圖,只是「主觀的」判定受訪者情緒不宜或失控,便據以取消調查結果,在民眾看來,政府這個舉動其實比受訪者還更「情緒化」。
再者,即使誠如主計處所言,本季的調查樣本與結果存在嚴重的瑕疵而不堪使用,那麼也應只是決定第四季的消費者動向調查予以取消便可,何至於要連未來消費者信心指數編製的工作皆全盤廢止呢。整體經濟情勢的演變本就起落不定,統計調查的目的即在於幫助政府及社會大眾準確掌握真實現況,了解問題發生原因,進而能妥善籌謀因應與解決之道。如果只允許或接受情勢佳時的指標結果,且只擔心情勢不佳時訪者的「情緒」表現,這種失衡式的統計對待,不但是對專業的污辱,更將讓社會喪失對所有政府統計數字的信心。
前不久,一篇經濟學人雜誌的報導,便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政府公布我國金融業逾放比率數字真實性的質疑與討論。如今再加上這椿事件的發生,不得不讓吾人對政府面對數字真相的勇氣與自信,大打折扣。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