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2009年在路邊自找工作的墨西哥失業者。)
八月八日父親節,許多政治人物在傳媒前透過參與家事、照料小孩等活動,營造兩性平權、歡樂家庭的「好爸爸」場景,相對於日前媒體披露的八十六歲老兵喜獲麟兒卻擔憂經濟的「高齡父親」、以及懷抱襁褓嬰兒哀悼因風災殉職妻子的「年輕父親」的畫面,今年的父親節,加上近半年頻傳失業自殺的新聞中迷漫的恐慌與憂慮中,顯得有些沈重。
面對經濟衰退,在跨國健康調查中發現,台灣人的「壓力感」在亞洲城市居民中僅次於中國,其中「經濟衰退」及「失業疑慮」被列為是最擔心的事,此外,根據台北市立療養院的統計,近一年來求助精神科的民眾,相較於以往的精神衰弱,轉為因大環境影響之連鎖症狀如失眠、情緒焦慮等居多,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也指出,今年社會每五位父親,即有兩位曾出現憂鬱或焦慮症狀。我們關心社會普遍的「一家之主」--男性所肩負的壓力,在個人心理層次,除宣導男性亦應重視壓力調適及情緒排解,並尋求心理及醫療專業的協助外,同時也必須關切到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的改變,哪些族群的戶長處境尤其需要社會支持與福利措施。
其中,「失業家庭」的議題,隨著失業率的攀升,逐漸凸顯出問題的嚴重性,依據今年截至六月份的失業統計調查,整體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五一,再由年齡層觀察,其中三十五歲至四十九歲者失業率皆在百分之三點三以上,由於該人口群多為家庭家計主要負擔者。因此,在整個大環境不景氣情形下,除中低收入家庭生活雪上加霜、中產階級家庭也面臨危機。屢見報端所披露的兒童虐待、家庭暴力或自裁等悲慘事件,尚無法確切指出經濟衰退為家庭失功能或解組的直接因素,然而,經濟的匱乏、心理的壓力,確實也將成為影響家庭功能運作潛在的導火線,因此「家庭」不再是個別的議題,而是整體社會應正視與協助的課題。
此外,經由家庭的組成結構的變遷觀察,台灣因離婚、分居、未婚生育形成的「單親家庭」也呈現增加的趨勢,學者探討單親家庭落入貧窮的比率,較一般家庭多了許多,而女性戶長單親家庭的貧窮率高於男性戶長單親家。目前在實際運作的福利措施上,單親女性被列為特殊境遇婦女,在社會政策上得到些許關注,然而,對於同樣身兼家計、肩負「父職」及「母職」雙重角色的爸爸或媽媽,實際的服務應非關「性別」,而應以單親家庭的「需求」為導向,提供等同視之的社會支持方案,如經濟安全、就業服務及子女照顧等措施。
新世紀應賦予父親節新的意義,強調兩性平權,不應只是在這天鼓勵新時代男人應進廚房、照顧小孩;經由性別教育打破刻板的性別角色分工,未來家務分工即自然而然成為兩性互助的合作關係,同時,透過完整周延的社會政策,關注到不同類型家庭的多元需求,關心天空下每一個家!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