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矚目的COP 15會議於2009年12月19日閉幕,決定這一代人物歷史評價的13天竟然以乏善可陳、一事無成收場,令世人失望。UNFCCC秘書長Yvo de Boer在最後一場記者會致詞,強調有全球百位領袖參與COP 會議實質協商是前所未見的盛況;大會洽悉(take note)的「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 極具政治意義與具體要素,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協定與行動起點。當然也坦承,協定沒有法律約束目標,也未有個別國家減碳目標;當然更沒有規定300億基金財源該如何募集以及分配;一切靜待明年墨西哥的COP 16繼續協商,以導向推動制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具體「議定書」。
這樣的結論與宣示,各國環境團體無不罵聲連連。直批說,如果從Bali Roadmap以來兩年的折衝與溝通,只是換來一場萬人嘉年華會、一個「起點說」的卸責詞令,那麼這次原本被寄以厚望的Copenhagen(Hope-hagen)其實是變成了令人失望的破滅哈根(Broke-hagen)及二氧化碳哈根(CO2 -hagen);必須有符合『公平、積極、具法律約束力的協定』(Fair, Ambitious and Binding deal, F.A.B.)才是正義。極多國家批評COP 15會議失敗主因是源於美國與中國阻撓。
檢視此份編號FCCC/CP/2009/L.7的「哥本哈根協定」,除獲得美、歐、日、加以及中國、印度等總排放量佔80%以上與受害最深的小島國家同意外,許多國家其實非常不滿意。比較能安撫各國的內涵,在於要求Annex I國家,須於2010年1月31日前,提出各自減量目標,而non-Annex I國家則須提出各自國內所規劃採行的碳排減緩行動。另一方面為了讓「小島國家聯盟」能同意此項協定,也定了2015年將再依「已達成的」減量行動,檢視UNFCCC最終目標,其中包括是否能將增溫限度由2.0℃調降為1.5℃以下。
另外在『調適』(Adaptation)、『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以及『減緩森林退化』(REDD)等議題上,也只是原則性的描述;比較具體的是在協定中,承諾墨西哥提議的,成立「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減緩森林退化、調適、能力建構及技術發展等。已開發國家並承諾在2010年至2012年間,提供300億『新增』及『額外』資助;已開發國家將於2020年時,共同提供每年1000億元的資助。基金的運作,則以調適與減量計畫並重,對於最低度發展國家、小島國家、非洲等地區,調適應為最優先。
事實上,諸多簽署的國家並不認同此項協定,而係為了避免COP 15毫無具
體成果才簽署。蘇丹、拉丁美洲以及NGO公民團體,分別在會場內及會場外提出嚴厲抨擊。蘇丹認為增溫2℃的低限目標,是對非洲的大屠殺Holocaust)。拉丁美洲國家質疑協定制定程序不透明,是密室政治交易,是對UN體制的政變。綠色和平組織執行長Kumi Naidoo則直指這種協定是「對後代子孫的背叛」。所以該組織宣示:「哥本哈根會議落幕,但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並未止息」,將號召更多公民團體積極行動,要求各國政府回應全球的「環境永續」期待;並且要奪回減碳決策主導權,從思維與決策系統的改變(system change),達成對抗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的目標。
(本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