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建議名單及排名揭曉後,面對同志反彈、輿論的求全責備,再對照民進黨不分區初選過程中,綁樁、換票、賄選、暴力陰影揮之不去的情形,國民黨一定覺得「超」鬱卒。
我國引進政黨比例代表制選舉「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係於民國八十年首度制訂憲法增修條文時所創設,倡議之初原有保障「外省族群」參政機會之意,惟該訴求「正當性」不足而未獲支持,旋又訴諸此制得以強化國會之「專業性、代表性、功能性」,始獲國人接納。然而過去的經驗顯示,似乎所有的良法美制,到了國內都成了「橘逾淮而為枳」。
照「新制度主義」的說法,制度固然能夠規範參與者的行為,但參與者也會因應制度的規範而採取趨吉避凶的策略,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能夠描述兩者之間互動的微妙關係。再從「理性抉擇理論」觀之,國、民兩黨「勝選為目標、妥協為手段」的提名原則,確係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理性行為。換言之,除非政黨願意「自律」,輿論的譴責甚難撼動人性中自利的誘因,因為在當前「一票制」的選舉制度設計下,政黨只要依據實力原則提名區域立委,不分區名單「完全不受」民意的檢驗,不分區名額甚至成為平衡派系、籠絡巨室、擴展政治家族版圖的有利資源。
平心而論,國民黨在本次不分區的提名名單中,已經展現前所未見的新意,但是除惡務盡之道,仍端視國民黨是否肯在選後,結合國會中改革的力量,至少將「一票制」改為「兩票制」,讓師心自用的政黨,直接面對選民的抉擇吧。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刊登於2001/09/29聯合晚報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