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當前全球化(Globalization)及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時代來臨。全球化使國與國間產品、資本與人員流動障礙逐漸降低,使本國企業及人員必須面對全世界的激烈競爭;而知識經濟社會來臨後,掌握知識與資訊的人,競爭力大增,無法跟上時代腳步的人只有被社會所淘汰。
在過去相對封閉的社會,青年人可以憑藉自身勞力,辛勤工作,一步一步靠著經驗及年資而提升所得,但是在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不可能,只要擁有的知識過時、技術老舊,馬上就被下一波擁有新知識及技術的青年人替代。未來,擁有國際化的知識、能力及所擁有的資源將是主宰個人生存競爭的重要因素,擁有者將會攫取社會絕大部分資源,而未擁有者僅能分配殘餘部分,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也就是日本大前研一教授所提出的M型社會[1]的到來。
面對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青年人所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愈來愈大,而青年人有了正確的價值觀,才有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及因應時代的轉變。所以本文首先嘗試探討在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青年人應有的「國際觀」及「奮鬥人生觀」。此外,兩岸四地青年還面對特殊的歷史及民族文化等問題,所以本文亦針對兩岸四地青年人的「兩岸觀」及當前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提出的「台獨觀」作研究分析。最後本文綜合上述觀點,提出兩岸四地青年應有的「核心價值觀」,並建議兩岸四地青年人據此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作為結尾。
貳、青年人的國際觀
Thomas Friedman在二○○五年寫了一本書,名叫「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在這本書的封面寫到: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現在只要有寬頻,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不會被邊緣化。因為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拜科技之賜,即使在家裡開一個工作室,一個人也可以和大企業搶生意。同樣的,大企業也可以比小公司更靈活,更細膩。從前做夢都沒想到的,今天不只變可能,甚至是必要了。抹平的世界,也是無限商機的世界。
「抹平的世界,使競爭的立足點平等,是商機無限的世界」,這句話一點也沒錯,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抹平的世界」使得競爭的立足點平等,也使競爭來自世界各地,我們可以由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一、生產及資訊科技的發達
由於資訊電腦科技及網際網路的發達,再加上交通便捷化,使得天涯若比鄰,全世界近在咫尺,這使得全球經濟活動產生根本變化。
首先是跨國企業(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觸角幾乎伸到全球每個角落。過去跨國企業幾乎是西方國家與日本的企業所獨霸,現在不但亞洲四小龍,就連經濟新興國家如中國大陸的跨國企業[2]也正在興起。跨國企業的盛行,使本國企業必須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
其次,委外經營(Outsourcing)方式盛行。例如,英國銀行將客服部門(Call Center)[3]移至印度;美國電腦軟體設計公司與印度軟體設計公司合作[4];台灣的翻譯公司與大陸合作;甚至美國的會計師幫企業及個人報稅也委外經營...等等。委外經營盛行使得個人必須面對全球人才的競爭,不能掌握核心技術及關鍵資訊的個人,很可能被世界上某一個國家的某一個角落的個人所取代。
第三,個人企業興起。現在只要有網際網路,個人可以設置個人網站;可以在家開工作室;可以設立拍賣網站…等等;一個人也可以和大企業搶生意,只要有創意,個人也可迅速致富。
未來,企業及個人必須要懂得善用日新月異的生產技術,才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二、新興經濟體的開放
新興經濟體如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大陸等[5]國家,相繼採行對外開放的經貿政策,將其廣大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投入了世界生產行列之中。同時這些新興經濟體吸引了大量FDI投入,使全世界的生產活動向這些國家遷移。同時這些新興經濟體在經歷多年的高度經濟成長之後,其國內的消費市場也逐漸蓬勃發展,由於人口眾多,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增加,將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競相爭取的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
這些新興經濟體的出現提供機會,但是也產生競爭,端視企業及個人如何去面對。能善用這些國家的生產資源及消費市場的企業及個人,就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濟社會中永續發展下去,反之則否。
三、區域經濟合作的廣度及深度增加
自一九九五年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立,取代關稅既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以來,全球貿易自由化雖然尚未完全實現,但是區域經濟整合的潮流卻是風起雲湧。根據WTO秘書長Pascal Lamy 表示:「至二○一○年前,全球將有四百個優惠的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產生」[6]。
目前歐洲的歐盟(European Union, EU)、美洲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形成了兩大區塊。而亞洲的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也積極向自由貿易區推進,並且擴及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形成所謂「東協加四」,甚至於二○○五年十二月於吉隆坡召開「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簡稱EAS),發表「吉隆坡宣言」,把紐西蘭及澳洲也納入,走向「東協加六」。
中國大陸則是於二○○四年月一日一日,與港、澳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使大陸與港、澳間的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大幅降低,並促進兩地服務業的貿易與投資。除CEPA之外,大陸並於二○○四年六月推出「九加二」[7],即利用泛珠江三角洲九個省分,加強與港、澳地區的經貿合作關係。這些形成區塊化的經濟體將會逐漸加深經貿合作的廣度及深度,而不能融入這些自由貿易區的經濟體及其企業,甚至是其國民,國際競爭力將會被削弱,會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因應上述全球經濟社會快速的變遷,個別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個體企業的經營策略,甚至個人的生涯規劃,都要隨時調整,否則就會被淘汰。企業及個人要能夠掌握這個趨勢,才能提昇國際競爭力,困守某個地區,不知將眼光放遠、觸角伸長,善用其他國家的生產資源,只會逐漸被國際市場所淘汰。
參、青年人的奮鬥人生觀
隨著資訊與交通科技的快速進步,全球經濟運行模式起了根本變化。現在消費者與生產者可以透過網路直接取得資訊與進行交易,距離不再是影響經濟運行的主要因素[8],代之而起的是資訊及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擁有資訊及知識者,就會掌握絕大部分的資源,反之則否,產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導致整個社會走向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也就是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描述的「M型社會」。
「M型社會」同時還會導致貧窮的惡性循環(Vicious cycle of poverty),也就是愈貧窮的人,愈沒有能力支付下一代教育費用,下一代愈沒有受教育,就無法跟上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腳步,如此一代一代傳下去,將會形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化現象。
由兩岸當前發展情勢來看,這個問題已經到不得不面對的程度。在台灣方面,依主計處統計,二○○五年最高前20%家戶所得已成為最低20%所得之6.04倍[9],比一九八○年的4.17倍高出許多;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係經濟學上顯示貧富差距的指標,國際通行標準認為接近0.4就是嚴重的分配不均,而台灣已由一九八○年的0.277升為二○○五年的0.34[10]。
在中國大陸方面,目前吉尼係數為0.45,已經超過警戒值;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收入或消費只佔有4.7%;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收入或消費高達50%[11];在城鄉差距方面,二○○六年大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759元人民幣,同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587元人民幣[12],城鄉差距超過3.22倍以上;二○○六年大陸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13](Engel coefficient)為35.8%,同年大陸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0%,這顯示大陸居民絕大部分的所得用來支付食物費用,若再加上衣、住、行各方面的花費,花在教育投資上的費用幾乎寥寥無幾。
比較兩岸的高等教育費用,台灣一般私立大學一年學費約新台幣10萬,一年生活費至少10萬新台幣以上。以最低10%收入的家庭而言,二○○五年的可支配所得為221,756元,最終消費支出為241,988元[14],每月尚欠20,232元,遑論為子女支付大學費用。
較大陸大學費用而言,以北京大學為例,一年收費超過12,000元人民幣,若再加上生活費等各項雜支10,000元,以一個城鎮居民來說,父母雙薪,扣除食物支出,其他一毛都不花費,一個大學生四年讀下來,城鎮雙薪家庭要13.24年的薪資來負擔,而對農村居民而言,則要49.60年。
兩岸窮苦人家子弟上不起大學而無法繼續升學者比比皆是,進入大學付不起學費而貸款者也逐年增加,貧窮的惡性循環也就因此產生。若是再加上「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與習慣,有錢的人找有錢的人通婚,貧窮的人找貧窮的人通婚,這個情況只會更為嚴重。難怪英國的研究報告指出,以後上流社會有錢人種的基因與下流社會貧窮人種的基因會逐漸不一樣[15]。
兩岸四地的青年人,若是您有幸生為金字塔頂端的人,有一位富爸爸,請您珍惜現在的所有,但是也請您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免被社會淘汰而「富不過三代」。若是您生於貧窮家庭,也不要氣餒,只要接受高等教育,增加現代知識,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有可能跳脫貧窮的陷阱。
我們呼籲兩岸四地的政府要重視這個問題,除了完善社會福利,以照顧貧窮人的生活之外,在公立大學的招生名額中,保留一部份,讓貧窮人家的子弟能憑藉自己的能力,依公平的考試制度進入,不必擔心學費。在社會教育方面,兩岸四地政府應在各大學院校開設平價的終身學習教育管道,讓所有人都能透過再教育,力爭上游,以脫離M型社會之下流階層而到M型社會的上流階層,即使達不到這個目標,至少可以到中產階層,使社會貧富差距不致過大。
肆、青年的兩岸觀
兩岸四地的青年人除了面對國際經濟社會的變遷之外,還面對兩岸問題,有必要對青年人的「兩岸觀」加以探討。
一、維持台海和平
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治以來,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等層面各自發展的結果,彼此存在著許多不同,這需要透過交流,縮小彼此差距,增進雙方互信,才有合作基礎,因此,現階段兩岸談統一言之過早。另一方面,「台獨」會立即引爆兩岸戰爭,造成台灣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而大陸二十餘年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會毀於一旦,是一個雙輸局面,兩岸人民都不願見到這樣的景況出現。因此,維持台海和平是兩岸各自向前發展的關鍵。
二、交流拉近彼此距離
自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經過二十年交流,確實拉近彼此差距。舉例而言,二○○六年大陸在 國父孫中山誕辰一百四十週年,擴大紀念並推崇中山思想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大革命大肆批孔之後,現已恢復祭祀,並將駐外文化推廣機構命名為孔子學社(Confucius Institute),又同一時期無數被破壞的宗祠、廟宇、古蹟,現在不但被一一恢復,且成為對外宣揚的中華文化象徵;大陸二○○七年三月十六通過的「物權法」,其中有許多條文與台灣的民法物權篇類似等等,這些都是兩岸交流後,拉近彼此距離的具體成果。
三、兩岸經貿互惠互利
從兩岸經貿往來方面來看,二○○六年兩岸貿易總額佔台灣對外貿易的20.7%;出口至大陸之商品佔28.3%;自大陸進口佔12.2%;對大陸貿易順差為385億美元[16]。兩岸密切的經貿往來呈現互惠雙贏的局面,這已是大家公認的事實。
四、擱置爭議才能向前邁進
當前兩岸的爭議點在政治面,依過去台灣方面七次的修憲,是將兩岸定位為「一國兩區」,一國是「中華民國」,兩區則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而大陸則是標舉「一國兩制」,一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是指台灣與大陸適用不同制度。「兩區」或「兩制」較無爭議,爭議的是對「一國」的定義,在兩岸目前沒有共識的狀況下,擱置是最佳策略。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就此問題,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有效將擱置爭議,使兩岸能務實進行各項交流。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一屆國共經貿論壇談話中強調,兩岸「求同存異,平等協商」[17],即意謂著大陸當局同意將兩岸尚無共識的政治議題擱置,務實處理兩岸交流所衍生的相關問題。
在上述理念下,二○○五年四月,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赴大陸進行「和平之旅」,與中共領導人胡錦濤達成「連胡五大願景」,即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推動兩岸復談,希望兩岸達成和平協議,務實發展互利互惠的經貿往來,最終建立兩岸共同市場,並拓展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空間,以及建立兩岸協商平台[18]。
二○○六年三月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率團訪美,就兩岸關係提出「五不」、「五要」[19]的活路模式(Modus Vivendi)主張。之後馬主席接受媒體專訪,再提出兩岸「和平協議」[20],讓兩岸有三十至五十年的黃金發展期,這可以說是兩岸四地人民的共同願望。
當前兩岸雖處於分治、對等且互不隸屬狀態,但這並不意味將永久如此下去。未來只要大陸民主化,兩岸基於歷史、血緣、文化等各方面淵源,或是基於經濟合作的事實需要,台灣人民會在自願的前提下,與大陸攜手合作。
伍、民進黨的台獨觀
兩岸和平發展原本是兩岸四地青年人的共同願望。然而,距離年底立委選舉與明年總統大選愈來愈近,民進黨政府有計畫、有步驟的進行「正名」、「去蔣化」「去中國化」等「台灣版文化革命」的動作愈來愈大。
其第一個步驟是運用政治力將國營事業中華郵政、中船及中油分別改名為「台灣郵政」、「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及「台灣中油公司」[21]欲將所有的外館駐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22]。
第二個步驟是用文革式的批鬥方式,鬥爭中華民國及過去任何與中華民國有關的政治人物。例如,陳總統說「蔣介石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凶」[23],激起「仇蔣」意識。
第三個步驟是徹底將中華文化根除並與中華民族做切割,例如,民進黨政府要重新訂「台灣青年節」[24],甚至要「去國語化」[25],並藉由更改教科書、國家考試科目等處下手,欲從文化、血緣、語言上,進行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所描述的「文化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26],徹底將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從台灣連根拔起。
民進黨政府一連串動作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徹底斬斷台灣與中華民國、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關係,以遂行其台獨訴求,並將二○○八年總統大選操作成「統獨對決」,以轉移其執政成績不佳的焦點。
然而,這一連串動作卻對台灣造成無窮的傷害。就其第一步驟「正名」而言,立刻引起台美關係緊張,美國國務院聞訊後提出回應:「我們不支持台灣當局所採行有可能單方面改變台灣現狀或趨向獨立的行政措施,例如,美國不支持台灣當局管轄之實體改名」[27]。
其次是遭到反對更改國營事業名稱的人進行大規模抗爭,例如,中油、中華郵政員工等,都已經展開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影響了現階段該公司的正常營運。尤其是中華郵政之改名,更涉及郵政法規定之專營業務,尤其引起爭議。
第三是改名所遭致的金錢損失,這些國營事業改名,必須更改文件、印信、網名、招牌等跟公司名稱有關的一大堆資料,所費不訾。而國營事業改名後,原有商標消失,若是遭人搶註冊,肯定會引起商務糾紛,而新商標是否為消費者接受則不得而知,勢必要先花一筆為數龐大的廣告費來重新建立商標的公信力及商譽。
就其第二步驟「去蔣化」、「去中華民國化」而言,民進黨是在否定歷史,這種不知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的行為,給了台灣下一代最壞的示範。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在先總統蔣公的領導下,抵禦共產黨侵略,使台灣免於赤化,台灣才有日後民主自由的發展環境;也由於中華民國政府正確的發展策略,台灣才能開創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就是因為有了這麼好的發展環境,陳水扁先生才能靠著自己努力,由一位三級貧戶之子而成為擁有上億家產的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守護神,就像我們的父親一樣,照顧我們的母親台灣,也照顧了所有的「台灣之子」、「台灣之女」,對台灣發展的貢獻厥偉,而民進黨居然為了權力,鬥爭孕育我們、保護我們、照顧我的父親,這種行為給了台灣後代子孫什麼樣的示範!是不是我們的後代也要依樣畫葫蘆,來鬥爭我們這一代,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台灣恐怕永遠都處於鬥爭狀態之中,哪會有永續發展可言。
就其第三步驟摧毀中華文化即與中華民族切割而言,立即造成台灣人民自我認同的混淆,不知自己從哪裡來,自己的根源在哪裡?
早先台灣移民,大多數是閩南人及客家人,其中閩南人來自大陸福建泉州、漳州,客家人的祖先則是來自大陸的廣東梅縣一帶,而一九四九年來台的移民人則是來自中國大陸各省,所以說目前絕大多數居住在台灣的人民,其祖先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都是炎黃子孫,同屬於「中華民族」,這是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也深藏在台灣人民心中,不是民進黨用政治力就可以否定的。
再者,當我們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推崇其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而犧牲年輕生命的「愛國精神」時,一夕之間,因為發生的地點在大陸,就被民進黨政府更換;如果我們景仰的國父 孫中山先生偉大的革命精神,武勝關公的忠義精神、媽祖的慈悲精神,卻因為他們是生在大陸而被否定;甚至當我們一覺醒來,我們每天祭祀、讓我們慎終追遠的祖先,卻被民進黨政府定義為「外國人」時,我們實在不知如何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第三,台灣目前所用的語言、文字,都是傳承自中國大陸,也已經普遍成為台灣人民溝通及抒發情感的憑藉,是團結台灣,凝聚台灣向心力最好的工具,民進黨運用政治力將其破壞之後,台灣會淪為什麼樣的狀況,我們實在不敢去想像。
我們不否認,台灣與大陸分隔多年,在台灣自然而然會衍生出「立足台灣」、「愛鄉愛土」、「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台灣意識」,但台灣意識仍是立足於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基礎之上,台灣意識絕對不等同於不認同自己血緣、文化的台獨意識。
我們實在無法預測民進黨的這些「去中華民國化」、「去中華民族化」及「去中華文化化」的作為可否彰顯其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為立即造成台灣的傷害。在台獨意識的作祟下,民進黨政府對大陸採取「政治對抗」、「軍事競賽」、「經貿鎖國」、「文化斷絕」的路線,已經使台灣飽受「內部族群撕裂」、「核心價值消失」、「自我認同混淆」、及「經濟被邊緣化」的痛苦。
陸、青年人的核心價值觀
未來兩岸四地的青年人都會在各個領域承擔重任,身為中國的知識分子,身為拔尖的菁英青年,對未來要有什麼樣的期許?「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就是儒家所說「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誠心、正意、修身、齊家」就是要把自己及家庭管好,這件工作其實並不容易,也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新的意義,在面對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要有以下的價值觀:
首先,鍛鍊強健體魄,使自己成為有健康的人:健康是人生的基礎,有健康才有一切,不要因為年輕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保養。
其次,培養高尚情操,使自己成為有道德的人:有道德才不會有歪路,才不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作不法的情事。
第三,加強專業知識,使自己成為有學問的人:以自己的興趣、特長為基礎,多讀書、多研究世界新知,培養自己的專業核心技術。
第四,注意全球局勢,使自己成為掌握資訊的人:掌握全球資訊,就等於掌握商機,使自己能在訊息萬變的社會中成為有用的人。
第五,關心國家大事,使自己成為有貢獻的人:運用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去影響政府政策,使其成為個人發展的助力。
最後,了解人民疾苦,使自己成為有慈悲的人:行有餘力,則關心民眾疾苦,行善積德,發揮自己的慈悲心,照顧普羅大眾。
至於「治國平天下」的問題,當前對兩岸四地的青年人而言,即是兩岸問題。對於兩岸問題,建議要有以下的價值觀:
第一,重視生命:重視生命,才不會輕言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唯有兩岸四地中國人的心中都重視生命存在的價值,「和平」才會成為大家共同追求的終極目標。尤其兩岸四地是同一民族,血濃於水,在二十一世紀文明的今天,絕不能再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第二,尊重對方:兩岸共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已是公認的事實,兩岸四地的青年人要尊重對方存在。只有尊重對方,才能贏得對方打從心裡的尊敬,也才有未來合作的基礎。
第三、重視溝通:不論現在海峽兩岸存在的爭議有多大,解決時間需要多長,應該以更多的誠心、愛心及耐心來面對彼此,以充分的溝通來化解彼此的歧見。
第四、互利雙贏:兩岸當局應以天下蒼生為念,建立和平穩定的發展關係,共同為兩岸人民謀求最大的福祉。未來兩岸應以和解、和平、合作的方式來促進彼此的交流,為中華民族的後世萬代奠定可長可久之根基。
在有了以上的價值觀後,才可以透過兩岸四地青年人的影響力,去影響政府的決策,使其朝向以下良性方向發展:
首先,發揚中華文化、維護中華民族,建立青年人的自我認同,讓青年人知道自己的文化根源。
其次,建立兩岸和平、和諧、合作的互動架構,避免兩岸戰爭及關係緊張,為青年人開創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第三,貫徹自由化經濟政策,釋放企業及人民無窮的競爭力,再創經濟奇蹟,增加青年人的就業機會。
第四,普及高等教育,透過學習,培養當代知識經濟所應具有的技能,來改善青年人生活,避免失業及落入「下流社會」的貧窮陷阱。
柒、結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年輕就是機會,年輕就是希望。兩岸四地的青年人都是將來國家、社會,乃至於民族的領航人,在面對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及複雜的兩岸關係時,一定要有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後,才會有正確的應對態度,使自己能立足於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另一方面也可藉由自己的力量,從各個層面影響政府的決策,使政府能成為個人未來發展的助力。
近百年來中國現代化的重責大任,例如,復興中華文化、實施民主憲政、建構自由經濟,追求人民福祉,在兩岸四地的青年人有了正確價值觀後,一起來承擔這個歷史使命。希望未來兩岸四地的菁英青年多交流、多往來,增進彼此情感,攜手共進,大步前行,開創一個開放、穩定、合作的環境,帶給人民安和樂利,子孫長遠的幸福。!
(本文於2007.05.20日發表於由澳門學界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八週年所舉辦之兩岸四地青年學生學術研討會「社會變遷中的大學生角色」,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1] 日本大前研一教授提出,在未來社會中,有錢人及貧窮人愈來愈多,中產階級愈來愈少,使得社會結構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M型狀態。
[2] 例如海爾集團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五萬人。詳見海爾集團網站,網址:http://www.haier.com/cn/haier/about/index.asp
[3] 英國銀行在印度訓練會操英國地方腔調的服務人員,並將客服部門(Call Center)移至印度,英國本地顧客打電話諮詢相關業務時,電話由網際網路傳至印度,由印度服務人員負責接話。由於印度的勞工成本遠低於英國,此舉大幅降低了英國銀行的經營成本,提昇其經營效率。
[4] 美國公司在接單後,透過網際網路傳送,由印度負責實際設計。由於兩地的電腦程式設計師薪資差異極大,且語言相通,加上日夜時差,使美國公司可以24小時工作。
[5] 此四國Brazil、Russia、India、China(BRICs)被高盛證券經濟研究團隊喻為金磚四國。
[6] 詳見WTO網站,網址: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sppl_e/sppl53_e.htm
[7] 九即廣東、福建、江西、湖南、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及海南九個省分或特別行政區;二即港、澳兩個地區。
[8] 過去勞力、土地、資本及企業家精神為四項主要的生產因素。
[9] 詳見主計處重要經社指標速報,二○○七年四月十七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741717324071.xls
[10] 資料來源同上。
[11] 詳見大紀元時報,二○○五年九月十九日,網址:http://tw.epochtimes.com/bt/5/9/19/n1057344.htm
[12] 詳見大陸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大陸國家統計局,網址: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70228_402387821.htm
[13] 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佔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
[14] 詳見主計處二○○五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網址:http://fies2.tpg.gov.tw/doc/result/94/212/61-72.xls
[15] 倫敦經濟學院自然與社會科學原理中心研究員柯里(Oliver Curry)稱,人類社會中在物質和教育上較具優勢的一群,經過數以萬年的演化後,到公元10萬年時,將衍生出一種「高、身裁適中、乾淨、健康、聰明又富創意」的基因上等人品種﹔餘下的則淪為「基因下等人」,會較矮、較胖,身裁不勻稱、邋遢、不健康且較笨,兩者將互不往來。他解釋,因為社會上較富裕、學識較高與體格較壯健的一群,在擇偶上較傾向「物以類聚」,結果令社會上層與下層通婚繁衍者愈來愈少,逐漸形成兩類截然不同的社會圈子、不同的人種。詳見網址:http://blog.hee-ro.net/2006/10/27/genetic-underclass/
[16] 詳見經濟部國貿局「我國對中國大陸貿易統計」,網址:http://ekm92.trade.gov.tw/BOFT/OpenFileService
[17] 詳見中廣新聞,二○○六年四月十六日
[18] 詳見連胡會新聞公報,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9/19065787389s.shtml
[19] 五不:第一,台灣不會宣佈獨立;第二,不會變更國旗國號;第三,不會在憲法中列入所謂「國與國特殊關係」;第四,不會製造統獨麻煩;第五,不會有廢除國統會的爭議產生。五要:第一,在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大陸對話;第二,與大陸和平談判,談判以和平為基礎、避免軍事競賽;第三,兩岸建立共同市場,推動直航,幫助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力;第四,擴大台灣國際參與;第五,強化兩岸文化與教育交流。
[20] 詳見東森新聞,二○○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6/03/28/334-1922270.htm
[21] 詳見中廣新聞,二○○七年二月九日,網址:http://www.rti.org.tw/big5/topic/Name-Change/news_070209a.aspx
[22] 詳見東森新聞,二○○四年十二月五日,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4/12/05/91-1723080.htm
[23] 詳見自由時報,二○○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feb/27/today-fo1.htm
[24] 詳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nyc.gov.tw/chinese/02_news/02_detail.php?fid=8&ID=240&Type=
[25] 詳見中國時報,二○○七年三月二十日,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2+132007032001424,00.html
[26] 詳見The Economists,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27] 詳見美國國務院二○○七年二月九日之Daily Press Brief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