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百度中關村總部。)
今(2015)年4月底主計處公布臺灣最新
經濟成長估計,臺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3.46%,高於已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數據的韓國2.4%、新加坡2.1%,穩做四小龍之首。然而第一季
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卻呈現衰退5.1%的警訊,中國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地區,實應正視其原因。
臺灣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雖然表面上主要受益於外需推動成長,然而實質上卻是拜石油價格低廉所引發的進出口物價指數下跌所致。在石油價格低檔之下,臺灣原油每桶進口單價少了五成,進口量也少了16.7%,不但臺灣第一季礦產品進口金額減少46.8%,進出口物價指數依序下跌13%、4%。在進口衰退幅度大過出口衰退幅度甚多之下,商品貿易出超134.2億美元,出超成長1.07倍,考量進出口物價指數雙跌因素後,外需成長對於第一季經濟成長貢獻高達2.69個百分點,比內需成長貢獻度0.77個百分點高出甚多,外需反而成為第一季經濟成長的動能。
中國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地區,第一季臺灣對於中國大陸出口卻衰退5.1%,加上對東協六國及歐洲出口都大幅衰退10%,僅靠對第三大出口地區
美國出口成長7%支撐台灣第一季出口成長,使得台灣第一季出口衰退4.2%。
第一季中國大陸占台灣總出口比重高達25.7%,雖然第一季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衰退5.1%,然而第一季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超金額,仍然高達73.29億美元,占臺灣第一季出超金額比重達五成五,表示臺灣一半以上的出超都是與中國大陸貿易得來。倘若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持續不振而不找出原因加以改善,不但臺灣經濟成長將受衝擊,亦將影響未來
兩岸經濟合作持續深化的進展。
電子產業在臺灣總出口占比之中高達33%,是台灣出口主力產業,第一季在電子產品成長5.5%獨力支撐下,成為臺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產業,然而同期出口至中國大陸及香港的電子產品卻衰退1.4%。在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的電子產品占比高達四成八的情況下,臺灣電子產業出口至中國大陸衰退情況需要加以重視。
近五年來,除了2012年小幅衰退0.9%之外,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電子產業每年都是大幅成長,平均每年成長13%,今年第一季顯現衰退趨勢是一警訊。中國大陸今年步入新常態,經濟成長動能不足,是影響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表現的主要原因,除了電子產業受到影響,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及香港的主要產品,除了機械產品之外,亦都出現衰退趨勢,分別為化學品衰退23.1%、塑橡膠及其製品衰退10.8%等。
然而除了需嚴防新常態之衝擊及韓國產品競爭之外,兩岸必須正視電子產業從互補轉為競爭的可能,如何持續透過國際分工繼續壯大,是兩岸產業合作需要拿出來討論的嚴肅課題。
事實上,兩岸電子產業從互補轉為競爭的趨勢,是當前兩岸產業發展必須正視的一大議題。從台商赴大陸投資製鞋業、紡織業等傳統產業,促進大陸產業發展之後逐漸與當地產業轉為競爭,臺灣光學器材、化學品、塑橡膠及其製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等,近年來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亦有減緩的情況,當地原物料替代、技術取代多有所見。
此外,兩岸千大企業規模亦出現此長彼消的狀況。今週刊今年調查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台灣進榜公司從去年110家進一步減少至65家,台灣的台積電、鴻海、聯發科排名都下跌。中國大陸企業規模愈大愈強,自然是一種國力的展現,然而對於兩岸互利雙贏卻是一種傷害。
倘若與中國大陸密切合作分工的臺商,都認為中國大陸市場合作困難、很難獲利,舊臺商無法轉型升級,新臺商苦無進入門路時,對於中國大陸希望吸引外資進駐、進一步升級轉型、甚至與海外技術合作,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若能正視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下降的警訊,意識到兩岸產業合作的瓶頸克服與否,事實上關乎全球對於新常態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真能獲利的可能性,那麼即將到來的十三五規劃,如何讓臺灣能夠參與其中,將變得相當重要。不但可以做為中國大陸市場穩定的指標,亦會穩定中國大陸整體產業環境,避免中國大陸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轉載於104年5月8日旺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