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總體經濟指標,幾乎一致顯示景氣復甦在望,104人力銀行於農曆年前公布的調查亦有68%的企業,表示將於春節前後釋出新職缺。但若據此樂觀預期今年的就業情勢,而未將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簡稱ECFA)可能產生的變數,與近年來企業日益盛行的彈性用人措施考量進來,又似乎有些言之過早。
一大挑戰:ECFA對勞動市場的影響
在全球景氣復甦的同時,國際間之經濟競爭勢必愈趨激烈,然因「東協加一」已進入運作階段,台灣面對的既是機會也是挑戰,若是在簽署ECFA前,政府未能提出新的產業發展藍圖,以及「勞工轉型策略」,一般民眾將因開放大陸貨品進口,而擔心對現有的工作造成衝擊,反而易生阻力。
兩種趨勢:企業彈性用人比例升高;婦女外出就業增多
失業率在連續5個月下降後,目前仍高居5.68%,有63萬人還在待業。檢視近一、兩年的就業情勢,發現台灣的勞動市場有兩大趨勢;一是企業以外包、派遣、定期契約的型態,滿足用人需求之情況日益增多,其二是女性外出就業的比例逐年增高。
茲以由紅轉黑的97年及受風暴襲擊的98年分析各產業就業情勢,整體言之,製造業與營造業均呈就業人數萎縮現象,唯一有成長的僅公共行政服務業,主要係政府推動短期就業措施使然。
若以情況較佳的96年為基期比較,則可發現(1)除農業外工業與服務業均呈就業人數減少局面;(2)工業部門中製造業及營造業同屬就業人口淨移出狀態;(3)服務業部門則以休閒娛樂業、公共行政、支援服務業、住宿餐飲業及專業技術服務業為就業數增加行業,但就業人數增加的產業其人員的流動性也相對較高;(4)職業別方面以生產操作人員移出最多,事務工作人員與服務工作人員的轉換頻率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就業人數增加的行業,其流動性也較高,比照職業別則可見到轉職頻率高者,大多為技術門檻較低之行業。此一情況除說明企業為因應金融海嘯,改採彈性勞動措施,以提高競爭力的作法已逐漸普及外,亦指出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問題,即缺乏新興產業與技術升級遲滯。
再者,根據受僱員工動向調查顯示,98年增加的臨時性工作較經常性工作多。15至24歲者的失業率是平均失業率之2.5倍;而各類教育程度中又以高中職者的失業率最高,可知企業在勞動彈性化的趨勢下,多將事務性或技術層級較低的工作,以外包、定期契約或派遣等方式降低人事成本,使得因年輕經驗不足或學歷中等者,由於專業有限不易找到經常性的工作。
此外,勞動統計亦指出女性不僅失業率較男性低,且勞動力參與率有升高趨勢,顯見女性在景氣欠佳時,為增加家庭收入外出就業的比例日益普及。台灣婦女在高等教育的人數並不遜於男性,因此當婦女外出工作蔚為常態時,家事及照顧親人、幼兒的需求將可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政府宜儘早正視此一趨勢並提出規劃。
三項建議:提出新產業藍圖,改變人力資本投資策略,進行社會對話
一、主動提新的產業發展藍圖
「東協加一」的自由貿易協定於元月1日生效後,兩岸間是否簽署ECFA備受關注,然對民眾而言,是否支持ECFA與當前的經濟環境、就業與生活壓力有關,由於現今失業率尚未恢復至金融海嘯前之水準,加以因關廠被迫離職者還有31萬5千人,使得政府雖已啟動950億元的「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仍無法順利推動。
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中能勝出者,必定是具競爭力的一群。如何協助產業界與勞工立於不敗之地,應是民眾放心支持政府簽署ECFA之先決條件。我人以為不論是解決失業問題亦或是面對東協的經濟挑戰,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我國,政府都應優先提出未來的產業發展藍圖,一則是針對簽署ECFA後,如何運用零關稅,根據台灣的優勢進行兩岸產業垂直分工,增加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之策略規劃。
其次是告訴民眾台灣未來的策略性發展產業,以及如何強化科技產業和研發中心投資環境的改善,並協助傳統產業再造,創新產品設計能力,提升高附加價值產品之比重,以為全球競爭做準備。
其三,立即針對內需型、易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產業,協助其升級與轉型,並非等到產業受害,才提供輔導或救濟。
二、改變人力資本投資方略
儘管臺灣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都有失業問題,但我們不希望有勞動力被迫遷移到他國的狀況。因此建議政府應主動告知國人簽訂ECFA之後,新興產業與新興的就業機會可能在哪裡,一方面可作為勞工職訓與技能提升的新方向,另外也能讓年青人知道可努力的方向與未來之就業藍圖。
同時宜改變現行人力資本投資策略,雖說台灣現有149所大學院校理應在知識經濟時代發揮作用,但因主管就業促進措施之部門並未與經濟、教育部門進行資源整合,以致各行其事。未來可透過經建會主導,使經濟部、教育部與勞委會得以相互分工,從產業、教育與職業訓練面共同提升勞動者的工作技能,並進行大學與地方產業之合作。諸如:由在地學有專精的教授群組織經營顧問團,協助業者轉型,解決技術或營運困擾,亦可提供學生到企業實習的機會。此外,學生若有創業或成為自營作業者之計畫,也能透過這樣的交流,展現技藝並瞭解創業可能遭遇之困難及解決方式。對技職院校而言,也能提供企業人才代訓的師資與場所。
三、進行社會對話,建構非典型就業工作者之權益保障制度
日本自1985年通過派遣勞動法後,從事派遣工作的人數日益增多,目前約佔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於派遣勞動者的薪資、福利較一般經常性工作差,導致民間消費力衰退,現今的日本已出現邁入貧窮大國之隱憂。此外,根據OECD的統計在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派遣已成為年輕人踏進職場的第一步,正因所得不豐、生活壓力大,日本有許多年輕人不願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所以有啃老族、尼特族的出現,同時也是造成不婚、不育、逃避參與社會保險的原由之一。
今日面對企業盛行的彈性勞動措施,為免步上日本的後塵,政府應著手調查建立非典型就業的統計,以瞭解勞動市場之實際狀況,公私部門中進用非典型勞動者之比例,及其基本權益保障程度。並展開產業層級的勞資政對話,針對現行情勢在培育新興產業與保障非典型救業者工作權益間,如何運用國家資源研提雙贏策略。
透過社會對話努力化解勞資甚至是勞勞(正職員工與非典型工作者)雙方間之歧見,配合前述的產業政策與人力資本投資方案,趁著全球景氣好轉再創經濟榮景,就業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勞動者在享有基本的權益保障後,當能更盡心工作,幫助企業成長,如此相互扶持循環共濟,不僅社會祥和,國家也將更加穩健。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